中国语保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暨大语保中心主任甘于恩:保护推广方言,家校都要出力
甘于恩
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学术杂志《南方语言学》主编。2020年2月被教育部评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
招募志愿者写推文、录音频、拍视频,用方言介绍家乡美食、民俗、文化。中国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甘于恩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五年做这样的事情。他一手办起来的“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用方言介绍家乡文化的风气。
去年3月,甘于恩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他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这个公众号成为记录和保存方言的载体,“让后人利用建模等技术将语言的原貌复原。我寄希望于年轻一辈!”
学习方言,家庭熏陶很重要
南都:目前广东方言的语情是怎样的?学界一般会如何分类?
甘于恩:广东方言中,目前使用人口最多的是粤语。粤语也叫广府方言,民间叫白话,目前使用人口约4000万到6000万。潮汕方言包括雷州半岛的雷州话,他们从语系上划分都属于闽方言。粤西、云浮、清远还有一些地方在讲闽方言。闽方言大概有2000万使用人口。讲客家话的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韶关、清远,湛江茂名一带也有零星的客家人,人口也接近2000万。广东还有一种粤北土话,分布在粤西北和粤北,还有韶关、清远和连州,加起来大概有100万以内的使用人口。说不上是大方言,但也不算很小。
南都:我们做粤语的街采,就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会说粤语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甘于恩:这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现象。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到县城或城市打工。外来务工人员多,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交流,要讲普通话。这种语言格局,我把它叫做语言的稀释。外来务工人员在打工城市会造成本土语言的稀释,他们的输出地也会面临空巢、方言断层的情况。留守儿童在学校都讲普通话,回到家里,爷爷奶奶为了迁就他们也讲普通话,所以两端都出现了语言的变化。
南都:那么方言的推广和保护应该怎么做呢?
甘于恩:我觉得有两个场景要注意:学校和家庭。我前两天面试了一个湖南的语保志愿者,目前在澳门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我问她会不会讲湖南话,她说不会,我问为什么,原来是她爸妈怕她学了方言后就学不好普通话。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学习方言来说,家庭的熏陶很重要。
学校也很重要。普通话和方言各有各的功能,普通话是我国共同的交际语言,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方言也有它的作用,可以联系乡情。传统文化主要靠方言来传承,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学校开展了粤语日活动。普通话与方言要兼容,和谐相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要包容年轻人方言“说得不准”
南都:有些年轻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总被长辈说“欠点味道”“说得不准”,作为研究语言的学者,你如何看待方言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语调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究它的发音吗?
甘于恩:对于这种事情我是比较宽容的。年轻人讲方言跟父辈是有差异的,跟祖辈差异就更明显了。我们的公众号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对方言的掌握能力肯定不如父辈祖辈,但是他们玩新媒体的技术很强。我觉得要持宽容和科学对待的态度,不能要求传承方言是100%的。
现在年轻人说方言慢慢在退化,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语言只要多用多练多读,就可以保持。另外,让大家都参与,虽然不完美,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吸收高手进来,用音视频来展示方言的魅力,那就影响了一批人。
“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开设以来,我召集了15批志愿者,总数估计有上千人。志愿者的招聘面向全国,广东为主,港澳也有。方言通过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有的还传到了国外。我感觉,方言保护和传承光靠学者不够,语言传承的主体是老百姓。
南都:你开设了公众号“语言资源快讯”,邀请各地学生用方言讲述地方美食、民俗、文化等,在语言资源保护、方言传播上,你是如何挖掘方言资源的?
甘于恩:此前,我还不懂公众号,算是小白一个。我的学生说,现在学校门户访问量很低,传播效果有限。有个博士生建议我开公众号,传播方言的常识,让语言资源流传开来。
公众号运营到现在,每个月编辑队伍有接近200人。我们通过公众号平台发布招募公告,在大学生层面还是挺有影响力。
我们汉语方言中心在全国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教学科研工作站,有时候需要找一个会讲某地方言的人,就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工作站去帮我们找。老师在班群一转发,很多学生感兴趣。我们通过视频面试,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方言背景。我们总共有超过150个小编,活跃状态的有几十个,他们属于公众号的“金刚粉”。我们应该算是国内唯一做语言资源采集的公众号,坚持每天都发推文,由大学生来做。我们所做的事情肯定会存在缺点。但我对提质疑的人说,对大学生要宽容一点。大学生愿意讲方言,我们就要鼓励。如果有问题,可以指出来,善意的批评,对他们也有好处。
语言的选择不能完全市场化
南都:社会上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方言的未来,要交给市场交给人们来选择。对此,你怎么看?
甘于恩:我不太认可这种说法。语言和教育关系很密切。语言的选择不能完全市场化。虽然语言跟经济有关系,但语言毕竟不是纯经济的。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强大,方言的使用面就会广。但这不能等同于说,其他的小语种就让它自然灭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语言学专家,(对方言的保护)要尽力而为,不能任其消亡。
最近我们发现很多小方言,使用人口大概只有一两千人。小方言受众面小,不等于没有价值。它有学术的价值、文化的价值。方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代表一种思维模式。如果它自然消亡了,是无可奈何的事。但现在既然发现了,就要去保护。
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媒介的传播,增强大众的认知。让大众觉得很好玩、很有趣。另一方面,从学术层面来说,小方言也有很珍贵的学术价值。我们要通过摄像、录音等手段将它们先保留下来,留给后人去研究。为什么我会做这么多繁琐的事情,目的也是如此。几百年后,后人发现“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方言很奇怪,就会研究,利用建模等技术将语言的原貌复原。我寄希望于年轻一辈!
南都: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广东语言资源?
甘于恩:你们这种形式的采访,其实就是宣传方言很好的途径。我曾发表文章,希望有关部门多听听专家和老百姓的建议。除了学者的途径,保护方言的声音也需要各方面来传递。目前,我专心做好语言志愿保护和团队建设。广东在我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在涉及语言文字政策这方面相比其他地方还是宽松的,可以做的事情挺多。
统筹:南都记者 柯晓明
采写:南都记者 柯晓明 陈艺丹 实习生 王熠 朱俊毅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粤卫信)省卫健委通报,4月18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广州报告,分别来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