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省基层宣传能人凌铭:扎根基层四十载 一心只为创精品

南方日报 2021-03-31 07:12

凌铭向记者展示平远船灯的表演形式。魏丽文摄

群众文艺创作者、非遗传承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概括起来,平远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凌铭有三重身份。

自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凌铭在文艺战线已经坚守了40个年头。40年来,他深入基层,用脚丈量平远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创作了数百篇接地气的群众文艺作品,其中获省市县级荣誉的作品就占一半;他大胆改良,将平远船灯从70斤“瘦身”到20多斤,带着平远船灯四处巡演,擦亮了平远船灯名片;他利用自身所长,带领6个业余演出队伍屡创佳绩。

2018年,凌铭被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他说:“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压力,这督促着我要继续沉淀自己,为群众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朱维佳袁志鹏

深入基层创作数百篇群众文艺作品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在凌铭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967年,凌铭出生于平远,父亲是平远县原文工团副团长。耳濡目染下,凌铭8岁开始学单簧管等西洋乐器,10岁能登台。15岁初中毕业进入平远县原文工团,便能直接为各种文艺表演伴奏,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凌铭真正在群众文艺领域大放异彩,要数他在平远县原山歌剧团工作时期。刚开始,他主要担任山歌剧团的音乐伴奏。每年72场高强度的送戏下乡,不知不觉间锻炼了他的才能。

很快,27岁他便被任命为平远县原山歌剧团团长。也正是这一时期,凌铭开始走上群众文艺创作之路。

“那时下乡表演,平远自己的剧本很少。我作为团长,要去广州、江西、福建等地,寻找合适的剧本给大家排练。”一来二去,凌铭对戏剧剧本的创作规律了然于胸,以至于提笔便能成篇。

40年来,他创作了上百篇群众文艺作品,其中省市县获奖作品就占一半。小品《砍一棵树有多难》、表演唱《盼郎归》、相声《真的巧了》,更是让他连续3年蝉联广东省群文创作评选一等奖。其中秘笈就在于他始终坚持脚踩泥土,深入群众。

凌铭认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接地气。只要一有空,他便跑到乡间地头,与基层百姓交流,观察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

一次,凌铭在下乡时发现,农村普遍存在留守妇女居多的现象。他便拉着人家唠嗑,一聊就是大半天,留守妇女也将心中的苦楚向他倾诉。凌铭听后,深感农村留守妇女的不易,马上以40岁、30岁和新婚的留守妇女为题材,抓住不同年龄段留守妇女的心理特点,创作出了表演唱《盼郎归》。

“创作要有灵感,并不是随时都能创作。”有时创作不出想要的作品,凌铭便选择垂钓于江河之中,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往往还能收获意外之喜。

“钓鱼的人是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无聊的时候大家一起聊聊天。在这过程中,我可以了解他们的行业,还可以洞察人物的特点。”凌铭说,相声《真的巧了》便是垂钓带给他的惊喜之作。

有一次,他与钓友在垂钓,钓友接到电话,让他去参加同学会,可钓友因为正在垂钓不想参加,便编了各种理由搪塞对方。电话一个接一个,钓友的理由也越编越多。凌铭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顿时灵感大发,迅速将这故事主角转换成夫妻,创作出相声《真的巧了》。作品搬上舞台演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大胆改良将平远船灯从70斤“瘦身”到20多斤

凌铭在群众文艺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除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外,还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知识积累。

从事文艺工作的40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中央的政策法规、党史、诗歌、散文,甚至是《民法典》,都成了他学习的内容。此外,凌铭还自学平远船灯的制作与表演,并成为了平远船灯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凌铭与平远船灯的结缘,始于1981年的表演。而真正让他深入了解平远船灯的,还是在2006年。彼时,平远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省非遗项目“平远船灯”申报工作的便是凌铭。

“申报需要的材料很多,而当时关于平远船灯的资料微乎其微。”为了摸清平远船灯的历史与发展,凌铭等人翻山越岭,跑到仁居镇、上举镇等地。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口中一点一点挖掘信息,慢慢拼凑出平远船灯的前世今生,为平远船灯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及出书,贡献了较为完整的材料。

在申遗过程中凌铭发现,平远船灯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是船灯制作的传承面临断层。“当时懂得船灯制作的师傅屈指可数,且年龄都相对较大”,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船灯制作工艺,凌铭找来几个老船灯,庖丁解牛般仔细观察记下船灯的结构、材质……“照着规定的尺寸制作船身,自己再画图案、上颜色。”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愣是被他制作出了一条像模像样的船灯。

1996年,当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组邀请平远船灯赴京表演时,他才意识到,是时候要对船灯进行改良了。“原来的船灯是木制的,重达70斤,一个人挑着船表演十几分钟都十分吃力。况且船还不能拆,如果要去外地演出,船根本运不出去。”他说。

于是,凌铭在认真摸索实践后,将船灯的材料从木头改为铝合金,又从铝合金改为不锈钢,船灯也从70斤一瘦再瘦成20多斤。“如今的船灯很轻便,一折叠就可以装箱带走了。”他说。

在船灯表演方面,凌铭结合多年来对船灯表演的了解,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对船灯进行了表演改革。从船灯单一的音乐舞台表演,发展到用锣鼓点指挥的广场表演和巡游表演,充分发挥了船灯这一独特的非遗传统表演艺术。

在平远县文化馆的有力支持下,这些年凌铭带着改良的船灯走出平远,去过上海,到过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等众多大型演出,擦亮了平远船灯的名片。

精益求精带领6个业余演出队伍屡创佳绩

在群众文艺工作上走过40个春秋,凌铭真切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过去送戏下乡到一些偏远乡村,没有硬底化的路不好走,车往往只能到村口,之后就需要自己背着表演道具步行到村里。现在再偏远的地方,都通了水泥路。”他说道。

时代变了,凌铭自己也在变。过去他是平远县原山歌剧团团长,现在他不仅是平远县文化馆从事群文作品创作的主力、平远船灯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业余文艺团体的辅导员。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远县各种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层出不穷,演出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业余演出队伍像雨后春笋般成长出来,该县就有6个业余演出队伍。

数百人的队伍中,既有教师也有农民……他们长期活跃在最基层,或好于表演、或好于创作。

作为辅导员,凌铭需要利用自己多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对他们的表演和创作进行点拨再提升。遇到重要题材时,组织创作更是家常便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凌铭第一时间组织业余文艺者深入到平远疫情防控一线,了解疫情防控开展情况。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创作出了100多首作品,鼓舞群众,“艺”起抗疫。

正是这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让凌铭及他的团队深得群众的喜爱。“有一年,我们要到仁居镇一个偏远乡村演出,乡亲们知道我们要去,特地宰猪来招待我们,当时真的很感动。”回忆起这事,凌铭仍十分激动。

这些年来,凌铭也带领着团队积极走出去,参与各大活动。策划内容、安排人员、创作排练……每一场演出,凌铭总是事无巨细,精益求精。

2011年组织“平远县喜洋洋艺术团”参加梅州市举办的第三届社区文艺汇演获一等奖、2014年组织“平远老年学校”参加梅州市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获铜奖……在凌铭办公室,获“组织一等奖”的表彰锦旗挂满了一墙,见证了他在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演出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眼下,又到了选送群众文艺作品的时候,凌铭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新闻推荐

糖友春季腹泻,中药调理分步进行

开春后,腹泻患者逐渐增多,糖友更为多见,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脾胃功能较差,很容易出现胃肠道问题,再加上季节气候的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