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1600粒“探月种子”在粤播种有望4个月后收割,6月底进行第二个世代的播种

羊城晚报 2021-03-25 04:18

“探月”归来的水稻种子完成春播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亮通讯员陈芃辰费思迎图/羊城晚报记者梁喻

26日,一批珍贵的水稻种子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中心”)的薄膜温室里被种下。这批“安家”广东的稻种,正是去年12月17日搭乘嫦娥五号“探月”归来的中心培育的水稻材料。

据悉,今起30天后,这批播种的约30克、1600粒种子将长成约30厘米高的完整植株并被移栽到大田去,4个月后可对其进行收获,6月底进行第二个世代的播种。

现在正是播种好时节

记者了解到,在嫦娥五号地月往返过程中,科研人员开展了空间诱变育种实验,40克水稻种子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宇宙高能辐射、微重力、交变磁场等空间环境因素,为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航天育种变异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样本和数据。返回地面后,种子在研究中心的基地被悉心照料,部分被安排了发芽。

26日中午,中心副主任郭涛教授、王加峰博士带领1位博士生、5位硕士生完成了种子播种。种子播种前从冷藏室里取出解冻,进行了打破休眠处理,随后进行2天的萌发处理,当胚萌发后正式进行播种。“现在的气温和绵绵春雨都是适合播种的,育秧盘的状态也满足要求——土壤是从田间取上来,经过筛选、灭菌、去除杂质,并调整水和泥的比例,使育秧盘处于湿润平等的状态。”郭涛介绍说。

为何“太空种子”最终落户广东?因为广东不仅与水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聚集了国内顶尖的水稻科研团队。此外,从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看,在广东开展水稻研究有独特的优势。水稻在我国北方一般一年一造,在南方可以一年两造,即在6至7月收割早稻,同时播种晚稻。

三年后这批水稻或能“上餐桌”

据悉,本次播下的种子每一粒都会被精准编号、定点跟踪,以便更好地从基因组水平和染色体水平进行研究。郭涛指出:“通过系列科学研究,我们想弄明白嫦娥五号的深空诱发的遗传效应到底和地面的有什么不一样?它能够产生变异的效率是否更加优良?找出这些关键的环节,为我们国家下一步的深空探测、深空诱变育种提供更好的支撑。”

这批水稻是否会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郭涛表示,近年来,航天育种研究团队针对市场需求,在特优质、高抗病、轻简化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新突破,近期育成的多个品种米质均达国标优质一级、高抗病虫害;在香型丝苗品种培育方面也取得系列进展,所选育的“华航聚香”系列品系在生产上表现突出。“得益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对基因进行定向利用,加快培育流程。当然,这批产品育成后,还需要通过国家认定品种审定,再到农民大规模种植,还需要约3年的时间。”郭涛说。

新闻推荐

广东(南海)现代花卉产业园发展高峰论坛在南海举行 里水获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

里水镇获评的2020年度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正式揭牌。里水镇供图3月22日,粤字号花卉品牌打造暨广东(南海)现代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