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曾作为早期党组织重要活动场所,培养大批革命骨干 这栋小楼见证了广东党组织发展壮大

南方日报 2021-03-24 20:45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南方日报记者王聪摄

广州市第十中学学生讲解员在为参观者讲解。受访者供图

扫码学党史看小楼过往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还原上课时的黑板。

南方日报记者刘佳荣摄

广州市第十中学《红楼溯往》等校本教材。南方日报记者刘佳荣摄

春日午后,阳光正好。走在位于广州市起义路素波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园里,一栋红墙绿瓦的二层小楼惹人注目。走近看,一块写着“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的牌匾悬挂在小楼正中,门楣上“党的光辉照万代”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1921年春,经过认真酝酿、准备、改组,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地方组织之一,这栋小楼便是广东早期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广东早期党组织的成立,使得广东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小楼承载的故事不止于此。1922年1月爆发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同年5月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1日开幕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等都与它有着密切联系。

今年3月,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迎来新一轮升级改造。在中国共产党迎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这栋小楼将以新面貌向世人展现那段历史。

奋斗之路

早期组织

从“广东共产党”到中共广东支部

党的早期组织是何时在广东建立的?曾主持编写过《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的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告诉记者,现有史料显示,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就派代表米诺尔和别斯林到广州,开展建党活动,“广东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近代革命思潮传播较早的地区,具备建立党组织的良好条件”。

广东早期党组织名称几经变化。史料记载,1920年10月10日《劳动者》第二号发表的《共产党的粤人治粤主张》一文中,有“广东共产党”这个名称;12月24日《广州晨报》刊出“共产党广州部”的传单。虽然“广东共产党”“共产党广州部”都是米诺尔和别斯林来广州组建的,但成员多数是无政府主义者,这背离了共产国际的初衷。

改变发生在第二年春天。据中共一大档案文件《广州共产党的报告》记载,1920年底,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来广州开展建党工作,他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都认为,必须摆脱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真正的共产党”。

陈独秀抵达广州后,曾将他起草的“党纲”交给“广东共产党”成员讨论。其间,由于无政府主义者不认同共产党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引发了多次激烈辩论。后来,他们认识到自己并非共产党的“同路人”,于是宣布退出共产党组织。

1921年春,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以及米诺尔、别斯林等人对广东早期党组织进行改组。广东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地方组织之一。

改组后广东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场所,正是如今广州十中校园里的那栋小楼。从那年春天开始,广东早期党组织以新面貌开展工作:以党的机关报《广东群报》为主阵地,报道工人运动情况,宣传社会主义,介绍马克思、列宁的生平和俄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内容清新、版面活泼,深受革命青年的欢迎;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讲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开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大力培养革命骨干。

中共一大召开后,广东早期党组织“升级”为中共广东支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先后吸收了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等人入党。到了1922年6月,广东支部有党员32人,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

培养人才

大批革命骨干从这里毕业

“今日作文题:我们的历史使命。”步入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一楼,黑板上的两行繁体字引起记者注意。曾负责布置遗址展览内容的广州十中历史老师陈满钗告诉记者,展厅内部分还原了当年的原貌,黑板上的作文题来自当年养成所学生的回忆录。

一行作文题目,折射出养成所创办的初衷。

“培养革命干部人才,是当时广东早期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省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介绍,1920年,陈独秀应广东省省长陈炯明邀请,赴广州就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后来他发起创办宣讲员养成所,面向社会招生,培养革命干部人才。

虽然名为“省立”,但在广东党组织的努力下,宣讲员养成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紧密联系,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印记。

开办宣讲员养成所花费不菲,师资配备也很强,教员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或毕业于北京大学等名校。宣讲员养成所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数是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后来,很多学员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如黄学增、刘琴西、施卜等。其中,施卜1922年入党,投身广东工人运动,曾担任广东工团军团长、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队长;黄学增则成为著名的农民运动领导人。

广东党组织通过创办宣讲员养成所、开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等,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还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罢工斗争的“怒涛”很快涌来。1922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宣讲员养成所成为此次罢工运动的通讯联络处,负责收转国内外“香港海员后援会”的捐款和信件。

“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省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当时中共广东支部发表《敬告罢工海员》,坚决支持并鼓励海员坚持斗争。最终大罢工取得胜利。

养成所的故事继续书写。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开幕,把办事处设在宣讲员养成所。同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筹备会。

精神财富

依托小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广东早期党组织成立、活动的地点,曾是广东党史研究的一个难题。”在省委党校图书馆里,已年过七旬的曾庆榴对记者说。

如今,宣讲员养成所旧址门楣上,“党的光辉照万代”七个大字引人驻足。题这行字的是中国共产党广东早期组织党员谭天度。26年前,正是在这栋楼前,103岁高龄的谭天度老人确认这里就是当年宣讲员养成所创办的地方。

“我当年就在现场,见证了这重要的一刻。”曾庆榴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合影照片。“找到了遗址,意味着广东早期党组织研究实现了一大突破。”

在养成所遗址被发现2年后,陈满钗来到广州十中工作。如今,参观者们看到的展板上,凝结着她和其他专家学者的心血。

在遗址内参观时,这位已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告诉记者,学校105周年校庆时,曾有校友资助改造小楼。“我是学历史的,当时接到一个任务,就是还原宣讲员养成所的场景,并且重新布展。”陈满钗说,为搜集更多史料,她跑遍广东省历史博物馆、省档案馆等革命纪念场馆,还求助了曾庆榴等专家学者,“在多方支持帮助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焕发新颜”。

探寻,同时也是学习。随着对广东早期党组织活动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陈满钗的内心愈发受到触动。“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种初心始终未改,所以能发展得如此迅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她说。

对于广州十中师生来说,小楼是“近水楼台”的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广州市第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劲雄告诉记者,学校前些年已经把相关党史编写成教材,并作为初一新生的入学第一课,“结合课本和红色资源,让红色教育更加立体、真实,可以更好地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广州十中的一些学生主动加入讲解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参观者讲解。“我为学校拥有一段段珍贵的历史感到骄傲。”学生讲解员吴子彤说,“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百年后,又是这样一个春天,带着师生们的期待,这栋小楼将迎来新面貌。“修缮、布展工程计划在今年7月前完工,献礼建党百年。”黄劲雄说。

蹲点手记

藏在校园里的党史“教科书”

一走进广州市起义路素波巷,外面商业街的嘈杂仿佛一瞬间被隔绝。往巷子里继续走,不多时就能看到广州市第十中学。很难想到,就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校园中,竟然“隐藏”着广东早期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广东党支部的诞生地。

记者蹲点采访时,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还未开始围蔽改造。在小楼的一层展厅,记者看到部分被还原的宣讲员养成所课堂原貌,置身其中,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学员上课的情景。教育学、哲学、外国语……黑板上写着的课程表,体现了养成所培养干部人才的初衷和决心。各地有志青年来到这里,在毕业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曾留学国外的老师教导下,迅速成长为革命的有用之才。

如果初次参观这栋小楼,一定会感到惊讶——这栋不起眼的小楼居然与多个党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不仅诞生了广东首个党支部,还是香港海员大罢工联络站、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办事处、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召开地……

从参观签名簿上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来此处参观学习,其中不乏中小学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参观,这栋小楼承载的历史也走出了深巷,向外传播得更远。

走访时,记者注意到,学校的师生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红色资源。比如,历史老师陈满钗用心搜集党史史料,耗费大量精力,只为讲好那一段段历史;又如学校组织编写了相关教材,每一名刚入学的初一新生都要学习,把革命历史铭记于心,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通过结合课本和红色资源,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借建党百年契机,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要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让更多“小楼”里的故事为人熟知,使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成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圆梦故事

广州市第十中学历史教师陈满钗:

“希望更好讲述小楼的历史”

“每当上课时讲起这栋小楼的历史,我都会让学生们抬头看向窗外,"你们看,广东首个党支部就在此处诞生"。”广州市第十中学教导处副主任陈满钗同时也是一名历史老师,在该校任职的24年间,她见证并参与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的布展与修缮改造,也将这段历史一遍遍讲给一批批学生听。

2011年,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开始第一次布展。为搜集党史资料,陈满钗跑遍了广东省历史博物馆、省档案馆、烈士陵园等地,多次向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等专家请教查找资料的方法。

即便平日已有搜集历史资料的经验,陈满钗也产生过“无从下手”的苦恼。陈满钗了解到,宣讲员养成所创办时,曾发布过一份招生公告。为找到这份公告原稿,陈满钗在省档案馆翻阅搜集,“我待了整整一天,可能是自己的搜集查找方式有限,最后没有找到”。

但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也有令人惊喜的收获。根据专家提供的一本同学录实物,陈满钗找到了遗址名称的线索。随后经过专家集体研究讨论,终于确定遗址的准确名称应为“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

在一份采访稿资料中,陈满钗还注意到当时的考试作文题目。为还原宣讲员上课的场景,她将其摘抄在遗址内的黑板上:“今日作文题:我们的历史使命。”

对于广东早期党组织活动有了更多了解后,陈满钗也生出了更深的感触,“党从创立之初便秉持了初心与使命感,生活在如今的我们,也应时刻肩负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为更好传承红色教育,该校教师编写了《红楼溯往》等三本校本教材,在初一的校史课程上向学生讲述这栋小楼的历史故事。陈满钗说,每年的课程结束前,都会组织学生集体参观遗址,同学们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不仅如此,学生还会主动承担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的讲解工作,为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这段红色历史也一遍遍在小楼内回响。

2021年春天,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迎来了动工改造,此次将呈现更大的变化。陈满钗介绍道,一是遗址墙体部分将还原成红砖,二是其内部空间也将得到充分利用,即布展位置由一个房间扩展为两层楼。

“届时布展内容不仅能呈现遗址本身的历史,也计划简述广东早期党组织的活动,帮助参观者对这段红色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课的空余时间,陈满钗也参与讨论改造布展的内容。“希望改造后的小楼有焕然一新的面貌,更好地向大家讲述那段历史。”她对此充满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王聪刘佳荣

新闻推荐

广东2月CPI 同比下降0.7% 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9% 非食品价格相对平稳

南方日报讯(记者/王彪通讯员/粤调)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2月广东物价指数显示,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9%,涨幅比上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