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保护“广东模式”逐步形成
位于广州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
2020年12月27日,2020粤港澳粤剧保护成果总结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余年来,粤剧在广东的保护实践工作已从“申报”阶段进入到“管理”阶段,逐步形成粤剧保护“广东模式”,在制度保障、资金保证、人才提升、创作扶持、学术研究、史料整理等方面有了明显突破。
摸清全省粤剧家底
机制资金鼎力扶持
保护传承粤剧,有制度保障。近年来,广东颁布施行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广州、佛山等地也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进一步振兴粤剧、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等计划和方案。
支持粤剧发展,有资金保证。目前,全省设有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为粤剧创作、剧本孵化、人才培养等提供经费支持。“广东戏剧文学奖剧本奖·理论评论奖”等项目的设立,建立健全剧本孵化机制。
广东还摸清全省粤剧的家底,明确保护内容。2015年,以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红线女艺术中心等粤剧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粤剧界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粤剧剧种普查工作,并编纂出版了相关剧种普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粤剧界保存了上百个各粤剧院团各时期演出的影音珍品和近600个经典剧本,保存了一批做工精美的历届戏服、头饰珍品。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还建立了粤剧音像档案及多媒体数据库,开展了“粤剧往事——名人名家口述粤剧历史”等项目。
大手笔搭建平台
多元化传播交流
2014年,总投资1.2亿元的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总投资16亿元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广州粤剧院新址建设项目于2018年奠基开工,预计总投资超25亿元;佛山粤剧院建设项目于2019年奠基开工,预计总投资3.5亿元……近年来,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成为粤剧艺术保护、传承、创作、生产、展示的专属基地。
“多角度、多维度拓展传播路径,让粤剧保护‘广东模式’有了推广的依存空间。”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羊城粤剧节”“春班订戏会”等活动为粤剧艺术搭建了演出和交流的平台。十余年间,全省各粤剧院团以多种活动形式,共举办进校园活动千余场,实现“粤剧进校园”中小幼学及高校全覆盖。广东还建设了近50个粤剧传承教育的活动基地,策划粤剧青少年精英培训班等活动,已有近20万名学生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粤剧界通过举办《红线女的香港情结——红线女与香港专题展》等展览和活动,与港澳同胞开展合作交流。据统计,广东各粤剧院团赴港澳演出近万批次、上十万人次。
新闻推荐
“大家看,我手上拿的就是放大的侨批。有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有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有支援祖国抗战的。每一封侨批,都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