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建言广东科技创新 培育科技创新土壤孕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周元春 杨丽萍 黄子芸
“谁掌握了最新科技成果,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会走在前面。”“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土壤,如果没有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就不可能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科技创新”依然是热词,多位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等话题,为广东省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建言献策。
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
“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容科技创新试错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住深省政协委员王大平认为,目前广东省高校、科研机构在很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仍存短板,一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转化。为此,王大平建议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高水平平台的系统性布局,加快推动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
企业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王大平建议,要发挥领军企业带头作用,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同时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并积极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研发进行补助与鼓励的政策覆盖范围,加快促进各地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制定和实施。
民革广东省委会在提案《关于加大科技创新土壤培育力度,促进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中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着力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展一体化科技攻关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体系
“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9+1+1"区域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省九三学社在《关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议》中提出,区域协同创新过程涉及多主体、多要素、多平台、多产业和多层次空间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套法律的异质城市群属性,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而要求在政策推动上具有系统性。
省九三学社建议在要素协同、产业协同和创新平台三个方面重点突破。在要素协同上,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在产业协同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联合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创新平台上,共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珠三角九市特色合作平台等。
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来,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成功获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加速推进。
住深省政协委员曲建提出,要提供省级跨部门政策支持,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支持设立成果中试转化机构,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完善西丽湖科教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实验室体系,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如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设立境外大学灵活办学试点,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试点等。
新闻推荐
广东再公布15项“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分布在省内10个地级市
羊城晚报讯记者黄宙辉、通讯员粤文旅宣报道:近日,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再次联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