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政府公共资源应该跟着人走” 以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将给广东带来什么挑战?

广州日报 2021-01-26 04:13

广州塔及海珠有轨电车。(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了广州等都市圈的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记者查阅近五年来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谈到新型城镇化时,这是广东首次提出要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为何要将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城市群等有序集聚?集聚后会否给大城市带来压力?以常住人口为基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当中是否存在缺口?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邀请省人大代表、列席会议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及会场外的专家共同探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魏丽娜、何道岚、章程、黎慧莹、邓潇丽

代表声音:

省人大代表夏慧敏:

公共资源配置要有前瞻性、计划性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增强现代化都市圈的集聚功能,这个是社会进程的规律。”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夏慧敏指出,人口集聚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农村人口向都市圈聚集,也能获得更好的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同时强调了"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夏慧敏认为,“有序转移”指的是“公共资源的增长能力要以教育、医疗水平增长的匹配速度转移人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医疗、教育这些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有前瞻性,要有计划性,要预测到未来人口基数的发展来进行合理配置。

“对广州而言,这是动力也是压力。”夏慧敏指出,虽然广州的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广东省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序合理分布以及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资源依然是紧缺的,这在未来需要关注。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

突破户籍观念敞开门来搞文化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句话让金城印象尤其深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未来要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这突破了以往的户籍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广深这种大都市而言,拥有打开门来服务大众的开阔胸襟,是吸引人才、集聚资源的关键。

金城说,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重要的公共服务资源。提供更多能服务于常住人口的普惠性文化产品,是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广州一直做得很好,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为普罗大众敞开大门,传递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广州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领域,未来还需要面对服务越来越多常住人口的挑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永庆坊、北京路的改造经验为榜样,用绣花功夫活化文化资源,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部门回应: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

广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较完整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有进一步安排。对此,列席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就此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纲要》首次将教育、健康、民生保障单独成章,提出逐步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均衡配置,增加公办学位和公共卫生资源供给;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

在葛长伟看来,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集聚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会让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公共资源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葛长伟认为这也是顺应趋势,“人口集聚到什么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应该相应跟着人走,让所有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样享受平等的公共资源的配置。这其实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葛长伟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首先明确了这样的目标。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也是按照“一张图”“一本账”进行了安排。他说,“一张图”指广东全省21个地市,看看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有哪些短板,要如何弥补这些短板;“一本账”,则是算出接下来政府要投入多少,社会要投入多少,把“图”和“账”要对应起来。等到规划纲要审批通过后,再和相关地市逐步对接,一步步把目标落实到位。

葛长伟坦言,对广东来说,公共资源要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确实是相当重的任务,会出现压力期,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广州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相信在这方面,广州应该是在省内走在前列。”

专家声音:

人均GDP差异逐步缩小

实现“从集聚走向平衡”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对这个问题有着长期研究。他认为,当前,不管是全国层面还是广东省内,已经出现了顺应经济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例如在广东省内,主要是向珠三角,尤其是广州和深圳集中。”

陆铭坦言,长久以来,人们担心这会造成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而他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经济活动集中的同时,人口数量也会朝着经济集中的地方去集聚,当两者同步时,会实现在全国或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份额和人口份额比例大致相当的情况。“这个时候,其实各地的人均GDP差异是逐步缩小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从集聚走向平衡"的道路。”

他举例,在广东省,广州、深圳的经济活动占比逐步上升,广州、深圳的人口份额也在同步上升。数据显示,与广深相比,其实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是在逐渐缩小的。这正是他所说的“集聚走向平衡”的良性道路。“所以我认为,广东提出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有序转移,顺应了这样的趋势。”

广东提出公共服务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将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矛盾。陆铭解释,市场力量促进经济、人口向着中心城市及其周边都市圈集中,但在制度设计上则出现了滞后,如公共服务没有完全按照常住人口来提供,住房供应的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趋势。

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广东率先提出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以常住人口为基准,这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下一阶段在特大和超大城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起到了模范和标杆作用。他举例,广州近期可谓大动作连连,例如7个行政区实现大专学历就可落户,在陆铭看来,这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城市人才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大学生,更要认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在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价值,因此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上,应该往这方面去考虑。”

而当人来了,公共服务要如何跟上?陆铭认为,在提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矛盾现象:越是教育、医疗资源集中的一线城市,反而是公共资源越短缺的地方。

陆铭解释,当提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时,不应只看供给,更要看需求。需求包括三方面,一是本地户籍人口的需求,二是本地非户籍常住人口的需求,三是其他城市的需求。在过去若干年里,传统的公共服务从制度设计上主要面向户籍人口,虽然现在已经在慢慢改善,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当面向未来的城市化道路以及大城市的发展新需求时,像广州这样的中国一线城市应该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的资源总量、提高质量,改善空间布局,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新闻推荐

今年广东民生“大礼包”装了啥东西?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十件民生实事,涵盖教育医疗和底线民生等方面

■今年广东将新增9.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新快报记者郗慧晶/摄(资料照片)■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王彤黄闻禹2021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