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土味文化”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文章。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一种直接、短小、搞笑而贴近生活的“土味视频”逐渐兴起。其创作背景多是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内容多呈现各种奇葩见闻、搞笑段子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平凡生活。
随之衍生来的土味情话、土味流行语、土味流行曲、“土味社区”板块等层出不穷,土味文化元素正在越发抢占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和精力。“土味文化”广受追捧,风靡网络的同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土味文化”过于低俗、浮夸,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人认为,“土味文化”是农村青年自我表达的方式,折射出他们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也有人认为,“土味文化”是大众审美甚至是大众文化的倒退;还有人认为,大俗即大雅,高雅的文化都是由通俗的文化发展而来的,“土味文化”需要鼓励与引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5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学生作文]1
让“土味”不土
□肖璇广大附中高二(6)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种大众化“土味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争议与思考。
以前爸妈常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在今天,城市人与自然的疏离,让这句话似乎成为一种难堪的现状——大概真有不少人连真正的猪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土味文化,正是一个将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相连的桥梁。许多小视频中,农村的孩子追着猪跑,这让看视频的城市孩子一脸好奇,哈哈大笑。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的跨区域交流,是两种成长环境的激烈碰撞,而那只猪势必让人难忘。土味文化,将城里人拉下“云端”,去了解更多民间疾苦,才知道原来很多地方没有水泥马路,很多孩子营养不良……这时,“土味文化”便是一扇窗,让人们可以透过它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许多低俗的土味文化正在拉低全民文化素养,错误引导青少年。当“土味文化”逐渐浸透我们生活的时候,这种伤害就防不胜防。我们知道,读过的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气质,你未必能马上出口成章,但眼里终会有诗情画意和碧海蓝天,书中的境界终会化为你的气质和风骨。但当你看到为了博取关注的“啤酒哥”把整箱啤酒往自己身上浇时,当你看到穿着随意、言辞随意的“诸葛亮”沉迷于一夜爆红的渴望时,你觉得这种画面所带来的影响能够代替一本本名著吗?显然不能。
事实上,土味文化只会在不经意之间蚕食着青少年高雅的志趣,对还未能分辨是非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影响,甚至整个社会都难逃其害。所以,我们对“土味”文化的传播加以引导和治理是必须的。
让“土味不土”才是根本性的做法。不妨以“土味文化”为载体,融入高雅文化。比如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这样才既可以使城市亲近自然,又能让乡村趋向高雅。
希望“土味文化”能成为良性的双向桥梁,美美与共,方为长久之计。
[学生作文]2
为文化正道
□邱雪涛广大附中高二2班
近年,一些“土味文化”通过短视频软件等媒介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派“文化大繁荣”的气象,不禁使我掩卷沉思——是什么促使“土味文化”产生?是什么原因使它“繁荣昌盛”?它的观众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态?
诚然,不少人认为“土味文化”基于人民,大俗大雅,而且是农村青年表现自我的独特方式。但无论如何粉饰、辩解,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土味文化”是走偏的文化,需要正其道;“土味青年”是走偏的青年,需要正其行。
先从“土味文化”讲起,“土味文化”的本质,就是以奇葩见闻、搞笑段子为原材料,以手机软件、短视频APP为传播媒介,以博取观众眼球、提高知名度为目的的一种流于表面、缺乏内涵深度的文化。或者某种程度上,从它的影响、流行的方式上,可以姑且称之为“虚假文化”。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农村乡土文化的缺失以及人们对文化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的。由于乡土文化的缺失,人们的精神无从寄托,加之对文化认识不当,以致让这种低俗、浮夸的“土味文化”,被误认为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新文化来传播。
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复兴乡土文化,填补文化空缺。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正道,为文化掌舵。
其次,“土味青年”代表的是热衷于在网络上发布土味视频、土味歌曲、土味情话以及热衷于追捧这类“土味文化”的青年群体。其动机应该很简单:就发出者而言,是想表现自我,博取眼球;就接收者而言,则是出于猎奇心理,享受低级趣味。这让我想起前些时候,某“书法大家”用拖把在巨大的宣纸上“凤舞九天”,美其名曰“狂书”,这种“狂”令人哭笑不得。相比之下,“土味青年”也正是如此,只是做得没那么露骨,并加以“文化”粉饰罢了。
究其本源,还是需要提升国民素质,在校内提高学生的精神品位,适度抵制低俗“土味文化”,才能让青年健康发展,为青年保驾护航。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脊梁”,“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正确看待、正确对待“土味文化”,正确认识、正确引导“土味青年”,才能真正地、根本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教师点评]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什么会被记住?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洗尽铅华。“土味视频”之所以会吸引我们并且逐渐兴盛,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真实记录了生活本身,在这个快节奏虚浮的社会中显得真诚而难能可贵。但是,目前互联网中的“土味文化”又存在低俗浮夸、格调不高的缺陷,从某个角度来说,徒增浮躁与喧嚣,因而会引起一些争议。
肖璇同学的文章较为辩证地看待了“土味文化”的现象:先以浅显通俗的例子,肯定了“土味文化”本色、真实的主题;而后从社会风气,特别是对青少年志趣影响的角度客观批判了“土味文化”的弊端,最后提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行文极具思辨性,而“眼里终会有诗情画意和碧海蓝天,书中的境界终会化为你的气质和风骨”这样的句子又使得文章理性与感性俱佳。
邱雪涛同学的文章则在思想深度上略胜一筹:先一针见血提出当下的“土味文化”并不是真正值得传播的乡土特色新文化,只是被“乡土”二字粉饰而已;再从“土味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乡土文化的缺失、“土味青年”的动机为博取眼球两个角度,深度分析了这种文化本质内涵的虚浮性。该文文笔犀利,论证的深度和力度都超过一般中学生水平。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龚宇)
[非师点评]
对待“土味文化”:我选择温和与包容。
首先,应当肯定这两篇作文的作者各有自己的主张,敢于抒发己见,不抄袭,不落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这是两篇作文共同的特点,值得肯定。比较起来,肖同学温和一些,邱同学则有批判锋芒。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按文化学者分类,社会向来有三种文化:官方、精英、民间;也可以表述为国家意识形态、文人立场与民间表达。准确地将三者界限划分得泾渭分明,稍微困难,因为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并非谁把谁吃掉的问题。
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文化,与文人斯文传统或称精英立场,以及民间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趣味,相互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是一个社会正常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赞成肖同学对“土味不土”的提升愿望,但对邱同学的批判锋芒略感不适。我以为,民间的趣味——对几千年文明的一种底层表达,质朴、自然,靠近大地,自有其地气以及文脉,并不可轻易否定。
我建议,对这些内容应当持相对温和、友好与包容的态度,不必锋芒毕露,加以简单否定。比如用“护航”这样的字眼,就显得过于严厉和沉重了。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1月14日电在14日举行的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预计,2021年春运广东省旅客发送量约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