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火笼暖心窝
林秀华
入冬,寒潮也来得特别凶猛,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于是,人们纷纷搬出取暖器、暖手袋等取暖御寒。山区农村不少人还用上了火笼。
说起“火笼”,在我的故乡粤西山区没有人不熟悉的。从“小雪”之后,南方广东的气候已经步入冬季,大部分地区下起霜冻,高寒山区还结起了冰块。这时,家家户户就用上火笼取暖御寒。白天,人们悠闲聊天,都会提一只火笼,火盆里装满红烫烫的火炭,双手叉着火笼放在裤裆前面,一会儿,双手就暖烘烘的,全身也暖烘烘的。夜晚,他们还会把火笼放进被窝里,这样再寒冷的夜晚也成了温暖之夜。
记得读小学时,学校设在一座旧祠堂,破破烂烂的,教室的门窗只是用几条间隔不一的木条做成,那是为防盗而设的,而没有避风遮光的功能。冬天里四面进风,吹得学生身子发抖手脚冰冻。上学时,人人手提一只火笼,可到了第三节课,火炭基本化为灰烬,个别同学的火笼倘若仍有余温,就会送一两块火炭给要好的小伙伴。那时我的同桌小梁就偶尔送过一两块红烫烫的火炭给我,而我也常常帮助他解答数学习题。一来二去,我俩就此结下了纯真的友情。到了读高中,由于离家远且没有火炭等原因,大家都不再提火笼上学了。
在我的故乡,大凡婚姻嫁娶,一对新火笼是姑娘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久而久之,也成了婚姻嫁娶的习俗。
粤西山区村头村尾都种植着单竹(又称“篾竹”),不少男主人都会破竹篾编织各式箩筐、竹篮、火笼等日常用品。我家的火笼几乎全都出自父亲之手,他还会编织多种花式的火笼,美观大方。
不少精明的男人将编织竹篾制品作为一项副业去做,编织箩筐、簸箕、火笼等竹制品到集市上售卖。现在竹制工艺品竟发展成为故乡外贸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每年秋收完毕,天气开始转凉,父亲就着手砍竹破篾,编织火笼了。先是砍回颀长茁壮的单竹,将长长的单竹锯成若干段,再用手刀刮去竹青(表皮),破成一条条大小均匀的篾片,然后再用小刀把篾片反复刮削光滑,最后就到了编织火笼的工序了。父亲几乎每年都会编织一批新火笼给我们烤火。当我手提光滑清新的火笼上学时,那新竹篾在火炭的烤烘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弥漫在教室里,心情都格外舒畅,也引来不少同学羡慕的目光。
到了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父亲还会惦记着“五保户”大伯父林耀夫妇老人与隔壁的孤寡老人九叔婆,或者帮助他们编织火笼,抑或送上木炭给其御寒过冬。父亲这种敬老爱老“雪中送炭”的善举,村里人都说:“"六叔"(我父亲排行第六)心地善良有爱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其他兄弟也外出打工了,父亲往往独自一人居家。年事已高的父亲,做不了木匠活了,到了冬天,家里也常常短缺木炭。
记得那年的冬天,我虽然在远离家乡几十公里的山区学校工作,却时常惦记着年迈体弱的父亲,惦记着他那油光可鉴的大火笼是否还有木炭烘。一天,恰巧遇见集市上有木炭售卖,我二话不说便把那木炭买下,待到周末,我顶着凛冽的寒风,赶紧将一麻袋木炭捎带回家。
父亲看见了,情不自禁地拿起一块木炭,用木棒敲了又敲,笑盈盈的重复地说:“这个冬天,不愁火笼没火炭了……不愁火笼没火炭了……”看得出,父亲的心已经暖烘烘的!作为儿子,我虽然没能给您添置新的棉大衣过冬,但总不能让您的火笼没了火炭啊……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冬天取暖,年轻人大都用上了暖手袋、暖气炉等家电用品,对火笼这一古老的物件早已不屑一顾了,但在粤西山区,不少老人也还有烤火笼取暖御寒的习惯,火笼就派上了用场。
一只火笼,一块火炭,不仅传递着敬老爱老的爱心,还传递着暖暖的人情、浓浓的亲情!真是一只火笼暖心窝啊!
新闻推荐
广东各地公安机关举行升警旗仪式,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人民警察 节日快乐
1月10日,省公安厅在广东公安英雄广场举行升警旗仪式。图为参与活动的广东公安凝视前方。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南方日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