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长篇报告文学的一煲“老火靓汤” 浅谈李迅新作《燃烧的交响曲》的写作特色
□谢岳雄
怀着敬佩和猎奇的心情,我用了近半月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刚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东作家李迅长篇报告文学新作《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一书。该书洋洋洒洒45万字,就像巨型交响曲的45万个音符,他奏出的是韶关古往今来作为工业重镇的演化史和时代进步的乐章,奏出了历代决策者的宏图大略和不同时期劳动者的奉献精神……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是新时期广东文坛的又一丰硕成果,其时代意义自不待言。仅从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行探究,至少可归结为四句话:诗歌引路扣题;手法灵活杂糅;叙事流水行云;建构错落有致。
一、诗歌引路,紧扣主题。交响曲,顾名思义,是一曲大型交响乐。“曲”与“歌”往往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姐妹,歌曲歌曲,有曲必有歌,有歌必有词。在《燃烧》中,从“序曲”到每一“部”(共分5部),都是以一首优美的诗歌打头阵,体现了“交响曲”特点,符合本书的命名。例如:“第1部千年奏鸣曲”开篇作者倾情吟诵的诗行:
这是一座跨越千年的古城
大宝山铜冶炼的满山炉火
点燃了苏东坡的璀璨诗篇
北宋矿业的辉煌啊
成就了岭南工业的始祖……
很显然,这是一首抒情+叙事的好诗!它为下文的叙述提供了非常好的铺垫。全书诗词不少,不需赘述。
二、写作手法灵活,杂糅自然。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既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又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通读全书,我发现,作者匠心独运,随心所欲地,恰当地将诗歌、散文、新闻通讯、影视文学剧本等写作手法杂糅使用,打破了报告文学写作的传统模式,立体化、多角度、多维度再现了千年韶关的工矿发展轨迹,与传奇、风情、习俗、典故融为一体,相辉交映,多姿多彩,形成铿锵激越的交响曲。例如,“战斗英雄的铀矿情”“敢炸鬼子小火车”等影视文学片段,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陡然消除了文字阅读的审美疲劳,像吃完大鱼大肉后来一杯香气浓郁的工夫茶。
作者还巧妙引用他人的一些精华文字,穿插在书中,为作品添砖加瓦,增加了“交响曲”的丰度。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如:“缤纷的女儿国”引用一位老作家曾对韶关棉纺厂的描绘:
这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又是一个少女和鲜花的世界。
踏进厂门,到处是玲珑的花圃,小巧的草坪。花圃里满目芳菲,草坪上绿草如茵。整个环境初看不像工厂,倒像一座别致的花园。谁也无法想象是,若干年前,这里不过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坡野地!这是一座在乱坟岗上建起来的现代企业!
最为美丽,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那数以千计的纺织女郎。在这里,年轻漂亮的女性几乎占了绝对优势。
每一个角落都闪动着女性姣美的身影,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女性温馨的气息。这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国”。
“诗意的煤矿”等章节也是,就不摘录了。
三、文学语言丰富,叙事如流水行云。报告文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和艺术性,作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亲历采访或者选取客观真实的史料,通过消化、加工,用文学艺术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李迅正是这样的一位写作实践者。经过艰难的采访和田野调查,他硬是将几百万字的素材和资料演绎成一部有血有肉、有筋骨有温度的报告文学,实在难能可贵。其充满诗意的文学语言,形象生动的人物描摹,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给读者留下阅读的快感和深刻的印象。例如,“前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实解读”开头几段:
遥想40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一位白发飘逸的长者,带着一群随员从中原经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在他原来的想象中,岭南只是一片瘴气弥生的蛮野之地,没想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赏心悦目的明山丽水。
……
长者迎风而立,口衔翡翠般的长箫,一首行云流水、气势恢宏的乐曲油然而生,情真意切,绕过造型各异的三十六石,驾着彩云飞荡。
……
后来,人们才打听到,这奏乐的长者,是南巡到此的舜帝。
而那美妙的音乐,就叫“韶”。
于是,在南岭的群山之中,这座舜帝南巡奏韶乐登过的山,被命名为韶石。唐代的《元和郡国志》中便留下这样的记载:“昔舜帝,登此石,奏韶乐,因而名之。”
四、建构错落有致,篇章排列组合棱角分明。作者在“后记”中透露,暨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认真阅读了这部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布局宏大、风格庄重、语言高亢激扬的古典主义交响曲”。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我对此深有同感。仅从本书“目录”的编排上,作者至少是花了许多心机的。单单浏览目录和内容提要,读者可能会油然产生阅读的兴趣。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工业文明的发展却脚步缓慢。李迅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看韶关,他说:韶关工矿文化这条历史长河中,既要说出源,也要说出流;既要写出洪波,也要写出浊浪;既要说出“过五关斩六将”,也要说出“败走麦城”;既要绘就出大江东去的气势,也要细描出小桥流水的委婉;既要写出如日中天的辉煌,也要写出日渐式微的衰落;既要有宏观的描绘,也要有微观的剖析……而这一切都基于真实的基础上。作者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文学驾驭能力,大手笔、大视野,选取了“韶关的工业时代”这个题材,又小而精、深而思进行文学艺术演绎,并把两千年历史的韶关风物写到骨子里头。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李迅的大作也存在一点点瑕疵,例如:“王大炮”与“王老虎”一节,文中引用广东作家林经嘉在韶关齿轮厂挂职时的创作的中篇小说《急流》的开篇描写主人公南华齿轮厂党委书记丁一的文字片段,虽然后面说明:“作家笔下的丁一是实有其人的,不过他的名字叫王茂才,外号王大炮,确是空军的转业干部。”这种引用方式,在报告文学中引用小说的事例作为“药引”,我是首次见到。我认为,报告文学写人物,而不是“塑造”人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本文体裁就是长篇报告文学,写的是韶关齿轮厂党委书记王茂才的感人事迹,为何要先引用小说家虚构的东西?其效果似乎反而不明显。假如倒过来表述,先写王茂才的感人事迹,最后再来个“画龙点睛”,告诉读者,当年广东作家林经嘉在韶关齿轮厂挂职时的创作的中篇小说《急流》的开篇描写的主人丁一的原型就是王茂才其人,那文学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我认为,报告文学写人如治玉,作者就像工匠,是要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的。
假如说,我上面列举的瑕疵是存在的话,那也瑕不掩瑜。李迅新作《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是新时代广东最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所以,我将之形象比喻为广东长篇报告文学的一煲“老火靓汤”。希望读者都喜欢“喝一喝”。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发挥全域旅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出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广东省旅游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