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工作开局良好 2020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244户,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河源龙川米贝村受灾群众住进了安置新村。冯建奎摄
1月5日,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2020年广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避险搬迁1244户,占既定任务的124.4%。完成工程治理勘查设计和施工1265处,其中大型以上305处,超出原计划205%。分两批次部署实施大型以上地质灾害专业监测465处,其中已完成78处专业监测点建设,占既定任务的130%。
一组数据显示,广东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工作开局良好,各项年度任务均超额完成。据统计,通过实施各项综合治理措施,过去一年,广东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减少9.6万人,减少潜在经济损失26.8亿元,广东省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2019年底,广东印发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简称《方案》),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消除5865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解除近28万名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同时,广东省还将建成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更加完善、覆盖全省的群测群防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减少潜在经济损失26.8亿元
根据《方案》阶段任务安排,2020年要实施地质灾害防治“116工程”,具体任务包括组织实施1000户受威胁村居避险搬迁、100处大型以上地灾工程治理、60处大型以上地灾专业监测,解除6.3万名群众所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等。广东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被纳入了省十件民生实事。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避险搬迁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避险搬迁任务重,选址难,资金需求量大等困难,广东各地加快编制方案、新址建设,加大各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好拆旧复垦、生态修复等政策筹措资金,截至去年底顺利完成1244户村居避险搬迁,解除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约1.27万人。
龙川县米贝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村经历2019年“6.10”“6.12”特大暴雨袭击,发生山体滑坡326宗、泥石流6处,地质灾害面积6.19平方公里,全村转移37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去年6月12日,57户米贝村民住进了灾后安置房。
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面,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项目推进,全年共完成工程治理勘查设计和施工1265处,其中大型以上305处,中小型960处,为8.4万名群众解除了地质灾害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在工程治理方面,还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例如,河源市创新采取了EPC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缩短项目周期,取得了较好成效。
珠海市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程参建队伍储备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项目实施进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对135个在册隐患点全部完成整治。
广东省丘陵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部分山坡陡峭,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威胁严重。粤东西北地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人多地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存在大量削坡建房风险点。
因此,农村削坡建房风险排查整治是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牵头开展农村削坡建房风险排查整治工作,2020年共排查出风险点65190处(户),部署下达9912处整治任务,已开工整治3940户,开工率39.75%。
据统计,通过实施各项综合治理措施,2020年广东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减少9.6万人,减少潜在经济损失26.8亿元。
全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起
开展巡查排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为此,广东进一步建立健全群测群防队伍,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督促相关部门将重点地区学校、医院、厂房、仓库、工棚等设施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排查巡查,建立隐患风险台账,明确整改单位和人员,限期完成整改工作。2020年底群测群防员已达1.88万人,同时还为5865名群测群防员配置了监测工具。
此外,技术支撑队伍实现全覆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138个县(市、区)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与53家地勘单位的286名技术人员建立了技术支撑服务关系。
2020年汛期,省自然资源厅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664期、预警短信25.14万条。全省出动巡排查9.7万人次,巡查地灾隐患点5.7万处次,转移避险1.59万人次。
省自然资源厅还与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宁可越位,也不缺位”的理念,主动作为,确保灾害风险应查尽查,信息共享,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2020年广东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人员死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了29%、59%和74%。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起,避免人员伤亡95人。
2022年底完成482处大型及以上地灾隐患点治理
根据《方案》,2022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全省在册威胁100人以上的482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和6.5万处(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等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为此,去年4月,省自然资源厅与省教育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应急管理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等11家省直单位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
地质灾害防治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确保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各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资金是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重要保障。省级财政三年安排专项资金17.18亿元,保障大型及以上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2020年下达11.8亿元。各市县统筹安排24亿元用于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全省财政合计筹措41亿元,为三年行动铸造了坚实后盾。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将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任务,坚持汛期防御和综合治理“两手抓、两并重”,持续开展“人防”能力和“技防”能力双提升工作,努力实现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人员伤亡、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均明显减少,严守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底线。同时,加快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地质灾害监测“一张网”建设,整体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
案例
遭遇地质灾害后,河源米贝新村57户村民喜迁新居
“住进新房,
心里更踏实,
生活更有奔头”
“倒塌的老房子在征地后开展了拆旧复垦,我们全家拿到了79万元,再加上政府给的安置补偿款,我们住进灾后安置小区。不仅没掏一分钱,手头还剩下不少。”住进14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新居后,河源市龙川县米贝村村民袁学如说起生活的改善,不由得喜上眉梢。
与现在的美好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年多前,袁学如一家还只能暂住在灾后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而如今,袁学如一家搬进新居已有半年了,生活也随之有了全方位的改善。
除了他们一家,今天的米贝村,三栋安置大楼拔地而起,交通、水利、通讯、供电、用水全部修复,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米贝村的蝶变,正是《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落地见效结出的丰硕果实。
2019年的6月10日、6月12日,米贝村遭受了降雨量达350毫米的特大强降雨袭击,发生大量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暴涨,交通、通讯、供电、用水中断,全村转移37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
灾后重建工作很快启动。米贝村灾后房屋重建安置小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动工建设。2020年5月24日,村民们在贝岭中学召开安置小区分房大会,以抽签的方式完成分房工作。
回忆起新房落成当天,袁学如至今仍记忆犹新——2020年6月12日上午,米贝新村热闹非凡,村广场上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旋律欢快的歌曲《好日子》,村民们喜笑颜开,小山村处处是喜气洋洋的氛围。
当天上午10时许,米贝新村落成暨不动产权证颁发仪式拉开序幕,57户需搬迁安置的房屋全倒户拿到了新居钥匙和不动产权证,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这里的居住环境、配套比原来的还要好,家里小孩上学也方便了。住进新房,心里更踏实,生活更有奔头。”袁学如说。
撰文:黄叙浩冯建奎常秀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旭君通讯员郑琳)因两侧颈动脉严重狭窄,4年来,邓叔整天睡眼惺忪、无精打采。近日,医生先后从两侧颈动脉里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