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莫 伟糖友注意,这些“坑”不要踩 指导专家

老人报 2020-12-29 20:01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记者殷鑫通讯员金小洣

前段时间,有糖友转发了一篇文章给记者,其中内容一看就很假。但该糖友抱着侥幸心理,因为文章说有“秘方”,每天吃一点,就能降糖,且能放开饮食限制,根治并发症,这让他心动不已。专家提醒,网络上关于健康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踩雷”。

糖友被骗,常因这几种心理

在生活中,糖友被骗的案例并不少见,而之所以被骗,通常都是因为被不法商家抓住了以下几个心理弱点。

怕麻烦,想走捷径糖尿病需要长期的综合管理,这个时间往往是漫长的,且过程非常繁琐,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很多糖友难以做到。而不法商家正是看上了糖友的这一心理,于是推出“无需控制饮食”“无需运动”“快速治愈”等骗局。

怕吃药、怕打针随着糖尿病逐步发展,糖友吃的降糖药种类和数量肯定越来越多,最终使用胰岛素,每天扎针。于是,“不打针、不吃药”的广告词格外吸引糖友。

追求秘方人们对于“秘方”总是很崇拜,认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秘方”能做到。但需明确,糖尿病秘方并不存在,秘方意味着安全性未知、有效性未知以及更大风险。

觉得越贵越好不少人会追求名贵中药,认为贵的一定是好的。但在糖尿病治疗中,所涉及的中药几乎没有名贵中药,所以如果有人宣传其用的是“名贵”中药材,应该质疑其有效性,而不要被“名贵”蒙蔽双眼。

血糖正常不等于产品一定好

曾有一位患者盲目听信朋友所说的秘方,纯中草药配方,副作用小,于是长期服用。就诊时已经全身都是并发症,肾功能严重受损。在医生询问平时的用药情况时,他坚持不说药名,只说自己的血糖控制得很好,甚至有时候还会低血糖。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莫伟指出,有很多所谓的“秘方”成分不详,其中很可能添加了过量的西药成分(降糖药),所以才会有如此显著的降糖效果。而糖友在服用后,看到血糖降下来了,于是便以为秘方有效,有些患者出现低血糖甚至认为是药力强劲的表现,殊不知大剂量地使用降糖药只会提前消耗胰岛功能,使得并发症提早到来。

此外,需注意的是,有糖友在服用“秘方”后没有效果去找商家投诉,却被“疗程不足,所以效果不明显”的理由说服,从而继续购买,直至身体出现问题才醒悟。曾有一位糖友正是如此被骗,前前后后花了万余元,仅半年就出现了肾衰竭,而其半年前的体检报告显示,肾脏各项功能正常,所以糖友们千万要提高警惕。

这些“宣传语”要警惕

莫伟提醒,糖友们经常会看到以下宣传语,但这些宣传语其实都隐藏着危险。

“吃×××能取代降糖药”这是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套路,吃某样东西可以代替降糖药,这也是利用了糖友怕吃药的心理,借此宣传产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莫伟指出,不可否认,目前有不少食物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但是其具体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仍没有定论,只能说吃这些食物能够起到辅助降糖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无法取代降糖药的。所以,只要看到“某样食物或某种成分能够替代降糖药”的说法,一定是骗人的。

“××药方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莫伟指出,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分为不同阶段,分别是郁、热、虚、损。郁是指不良生活方式或代谢过剩导致体内痰湿气滞积郁,病程久了以后就会逐步化热,从而出现口干多饮等症状,而当郁热交替出现,正气逐步耗损消退,人体就会逐渐变虚,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进一步失调,最终到了病损阶段,即出现了并发症。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医的治疗方案都是不一样的,且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即使是同一阶段的糖尿病患者,不同个体的用药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某药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是非常不靠谱的说法。

新闻推荐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首次发布 五大指数指标体系 凸显改革创新成果

12月28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系列指数线上发布会举办,会上首次推出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