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打通职教上升通道 培养高层次人才
教育名家面对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87年以来,凭借鲜明特色,跻身国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文理类、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本科控制线。亮眼成绩的背后有哪些秘诀?近日,校长卢坤建作客“教育名家面对面”,予以解析。“职业院校必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他指出,仅强调双师型队伍的比例是很不够的,而应该以产教科的有效融合倒逼教材、教学和教法改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企合作
就像谈恋爱
广州日报:对于职业教育的远期发展,您怎么看?
卢坤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创新发展,需要让产教融合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态。不仅是职业高等学校,其他类型的高校,也要聚焦技术和知识创新,通过产教融合,让知识和技术发展跟产业发展和谐、同频、同步,整个社会才能产生新的创新动力机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是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多跟社会、产业紧密结合,其本质还是融合的要求。职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聚焦技术知识,顺应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即使像北大这样的名校,非常多名教授都喜欢跑企业。我在深入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产业一线才是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的源头,专家、学者必须在回答产业一线问题的过程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广州日报:在这样的产教融合背景下,我们如何定位校企合作双方的角色?
卢坤建:产教融合就像婚恋关系。结婚之后的短时间内还只是一起生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一般等到有了孩子,两口子之间的关系就会突然改变,彼此逐渐成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对一个家来说,孩子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来说,有企业能用得上的人才、企业需要的研发成果也尤为重要,否则校企合作关系稳定性差、更难以持久。大企业做产教融合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但更多中小企业的现实性、发展性的研发诉求非常迫切,难以做到投入太多的研发资金,他们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这种情况下,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锻造了产教融合的“152模式”:打造一大平台,即产教科有效融合多元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形成五大合作,即做优混编师资团队、构建共享教学资源、提质学生就业创业、增值多元社会培训、做实技术研发服务;实现两大提升,即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学校满足和导引企业利益诉求的能力。良好且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是落实校企双方角色密切关系的重要载体。
探索中高等职教一体化
广州日报:大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讨论相当热烈,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卢坤建:今后产业的发展,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想适应社会,从学历角度来讲,大专和中专肯定是不够的,否则一些高精尖的技术你学都学不进去。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应该是由上到下的整体体系。职业教育目前没有硕士、博士,我们必须创办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真正把职业教育的上头打通,学生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而且很有出息,家长就愿意把孩子送进来读。我们计划未来展开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也就是7年制的职业教育,以这样的模式来培养人才。
广州日报:但是职业教育都升格为本科以后,各个学校如何不迷失方向?
卢坤建:这个要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有一定基础的传统本科院校,立足点始终还是基础创新,但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属是不一样的。
其次,职业教育始终是密切面向行业和岗位培养人的,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办学特点。职业院校如果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发展思路、坚定的职教操守和强大的职教传统,是不会迷失方向的。
以产教科融合
倒逼“三教”改革
广州日报:高校吸引优秀教师竞争激烈,您怎么看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成效?
卢坤建:这里面有些误区,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讲双师型的比例,这没有意义。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基于产教科的有效融合来抓“三教”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缺少专业群建设的历史沉淀和专业师资队伍的沉淀。如果高职院校变成了产业发展的跟班,就没有办法为之开展有效服务。以前讲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建设就到哪里,导致有的学校有100多个专业,这很吓人。专业长时间以来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有了产教科的有效融合,那么校内的教师跟企业的工程师,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共同进行研发。在这个过程当中,校企的混编教师的双师素质自然就提高了,企业的研发周期频率跟你的人才培养周期频率同频共振。同时,从企业带回来的场景对教法教材改革带来巨大推动。产教科的有效融合,能倒逼“三教”改革,否则永远是在学校里面打转,根本就走不出去。
广州日报:近来,教师评价改革受到热议,学校会有哪些措施?
卢坤建: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考核评价中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师考核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按照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对教师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三是强化教师一线学生工作,要求教师参与到班主任、招生就业工作中,利用教师的专业优势服务学生。四是坚持“以评优教”,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推动课堂教学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带动教师队伍成长,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为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更多新动能。
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三个高地”
广州日报:学校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有什么设想?
卢坤建:学校立足粤港澳,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广东“双十”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具体表现在打造“三个高地”。
一是人才培养高地,横向上对接轻工业全产业链聚焦建设“2+8”专业集群,纵向上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聚力培养行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重基础、强能力、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科研与社会服务高地,打造“国际数字创意谷”“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轻工协同创新中心”等集科技研发、技术孵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教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和高端智库,强化面向粤港澳中小微企业的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三是打造职业教育培训高地,聚合广东“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资源,成立“国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粤港澳“双十”产业员工开展高水平教育与培训服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外国企业及中资企业开展国际化职业培训,输出“广轻职教”模式。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通讯员梁占庭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股份公司获准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