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水彩画上的 时代旋律 和地域面貌 参观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有感

南方日报 2020-12-11 06:49

张震作品《建筑者》。

曾赛军作品《时代匠心》。

陈金龙作品《天使之光》。

陈晶作品《在南沙港的日子》。

文:王丹(莞城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图:莞城美术馆提供

今年9月至11月,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在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展出。两年一届的广东省水彩·粉画展,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水彩、粉画作品展览。

此次展览,全省共有862位作者的1183件作品参加评选,经8月5日专家初评,共283件作品进入复评;经8月28日专家复评,最终入选作品193件,其中金奖2件、银奖6件、铜奖8件、优秀奖19件。入选作品集中呈现了广东水彩和粉画的艺术创作状态和水平,是广东省水彩创作的大检阅。而此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去年在深圳举行,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则将于年内举办。大展频频上演,从侧面说明近年来广东在水彩创作、展览方面呈现出活跃和繁荣的状态。

纵览此次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的入选及获奖作品,笔者发现这些作品呈现出关注时代与生活,关注个人感受与表达,关注材料语言、表现手段的拓展与回归等特点。参评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个人的追求和对时代的期许。

聚焦时代与生活

在“二为”“双百”指导下,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主旋律是艺术地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先生认为:“在现实性的审美关怀中,呈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力拼搏的人民形象……表现社会人民的形象,是中国现代性美术的最核心内容。”(《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特征与内涵》西北美术2019年)在当代美术家创作中,许多作品的创作题材、内容和形式,多聚焦于时代和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特点在此次展览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当代普通建设者的形象与情感成为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对象。

比如,叶文辉的《岁月留痕》塑造的就是时代浪潮中的农民工形象,画面赋予普通建设者以历史的永恒和厚重感,讴歌了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黄驱胜的《劳动节·晌午》则展现了烈日下的劳动场面,以热烈的暖色调,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张震的《建筑者》聚焦建筑工人,表达了对平凡人物共建中国梦的赞美和讴歌;曾赛军的《时代匠心》关注的是大湾区的产业工人,记录和表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陈晶的《在南沙港的日子》也是为大湾区建设者点赞,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大湾区建设者的新风貌。

此外,新冠疫情也引起美术家们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陈金龙的《天使之光》、成丹的《曙光在前方》就是对疫情中人性光辉的表达和赞美。

关注个人感受与表达

对个人生活感受和个性的表达,无疑是新生代水彩艺术家的创作特征,不同于前辈水彩画家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聚焦,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水彩画家更加关注个性情感的表达和挥洒。

此次展出的成思颖的《隐像》,用具象的手法表现一种个体超验情绪,试图用图像探索在日常经验之外个人深层的情感世界;吴登军的《遗失的世界》则反映了在快速都市化进程中,作者对过去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回忆和反思;杨文辉的《生命叙事》是艺术家在疫情中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这些作品折射和反映出新生代水彩画家与前辈们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关注点,也体现出年轻画家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表达方式。

创新技法和表现手段

材料语言和表现手段的拓展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水彩发展的趋势。在此次展览中,强调造型的力度、画面的张力、材料的综合,画面尺幅大,表现细腻深入的作品纷纷涌现,呈现出绘画语言和观念的综合探索。袁文博的《化石——文明的碎片》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堆被挤压打包的铁皮,对客观材料本身肌理刻画的探索实践,体现了水彩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深入表现力,而看似无序扭曲的材料被统一在一个整体形状中,呈现出视觉的张力,暗示着一种不屈的力量,包裹着工业文明的荣光。

同样是参评作者的刘向东,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水彩绘画材料的创新,他的“布上水彩”实验解决了以往水彩往往不能深入刻画和修改的掣肘,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入、细致、坚实的视觉语言效果,带给人新鲜的水彩视觉体验,其作品《陌生人》就是这种方法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水彩展览中,材料、观念多元,刻画深入严谨,画幅大等成为一种趋势,传统透明水彩似乎式微,能在各类国展和省展中脱颖而出的更是凤毛麟角。相对于许多其它类型的水彩画,在此次展览中,一些传统手法创作的水彩画让人眼前一亮。

李小澄《蓝天下的白鹅》发挥了水彩透明淋漓的语言特色,笔触生动,色彩明亮,画面一气呵成,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图景;陈志毅的《工匠精神——古陶生辉》则聚焦岭南陶塑,在水和彩的氤氲中,营造了一种厚重久远的历史感。这些发挥传统水彩轻盈、灵动语言特色的作品,强调作者对水与彩的把控,在展览大制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反而给观者以清新愉悦和深刻的审美感受。

广东水彩的地方特色

此次展览折射出广东当代水彩的一种面貌:在时代的大旋律中呈现出鲜明多元而蓬勃发展的地方特色,既有形式技法的探索,也有观念语言的碰撞。但是,我们仍然可感受到,该展览中具有文化深度和内涵,且能引发观众思考和共鸣的作品不多。一些作品存在创作手法雷同、模仿痕迹明显、绘画“照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艺术创新上的匮乏,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艺术创作风气的浮躁,缺乏真正深入生活与提炼内涵的状况。

水彩画家黄铁山先生曾表示,“现在年轻画家想要提高一步,一定要在克服浮躁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要真正进入到生活中去了解人,了解自然,了解人民的思想感情,了解自然的内在真相。”因此,如何真正地深入生活、提炼生活、表达生活,摒除浮光掠影、机械的描摹,需要当代水彩创作者更多地去思考。

此外,虽然当代广东水彩在画种的跨越和拓展方面已经比较丰富和多样,且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造型技巧完全可以和油画相媲美,但进一步深入发展必定需要更多综合能量的注入和发酵,而扩大艺术视野,注重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吸收借鉴,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华进行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是提高水彩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毫无疑问,广东水彩是推动当代中国水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上,无论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岭南水彩萌芽,还是以李铁夫为代表的留洋先驱赴海外系统学习和传播水彩艺术,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王肇民学派为代表的广州美院水彩教育、创作群体,广东水彩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鲜明的面貌,并在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水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积极贡献。

在此次省展中,以广州美院为根基的水彩教育创作体系,在新时期形成的水彩创作面貌,厚重、粗犷和富有视觉张力的多元视觉呈现,在承接王肇民水彩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不断丰富着整个中国水彩的创作体系。同时,在水彩走入当代的背景下,观念多元,画面尺幅大,刻画深入的作品也不断涌现,早已改变以往对于水彩是创作草图的印象。

此外,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吸引着全国各地许多优秀艺术人才的汇入,也进一步丰富了本土水彩艺术创作的内涵,新的技法、语言、观念碰撞融合,又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广东水彩新的独特和多元的地域面貌。

目前,广东水彩已经积聚了良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广东水彩在未来会凝聚起更大力量,产生更多的精品力作,为推动中国当代水彩发展作出更广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广东将大力发展 “家庭养老床位”

羊城晚报讯记者符畅,通讯员莫冠婷、李宇栋报道:8日至9日,广东在云浮市召开全省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套开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