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渔业大省的责任与担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新动能 一场国家级盛会“搅活”广东渔业
焕然一新的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养殖基地。
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养殖基地里的池塘工程化养殖。
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养殖基地里的鱼菜共生养殖车间。
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里的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
12月的广州依然树木葱茏,花香弥漫。
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养殖基地经过改造,45口标准化养殖塘和7000平方米养殖车间焕然一新。
12月5日,这里将迎来一场与“渔”有关的盛会——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这是去年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的全新升级。
参展单位从广东企业扩至全国企业,展位规模从116个到300个,功能区从3个到8个……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以全新的面貌如期而至。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全省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渔业种博会以更大的规模、更丰富的展品,全面展示广东渔业发展的新成效,展示我国渔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广东扛起渔业大省的责任与担当,引领广东省从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迈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必将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能。
盛会升级
为大国渔业崛起贡献“广东方案”
广东是中国水产养殖大省和强省,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广东省农业的重要支柱。
现阶段,广东渔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如何让广东渔业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实现高质量发展?去年,广东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以种业为主题的渔业博览会,试图为这一课题寻求“广东答卷”。
如今,答卷的成绩喜人: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广东水产品产量为866.40万吨,比上年增加23.96吨,增幅为2.84%,一跃超过山东,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广东养殖水产品总量、水产苗种产量、水产流通和服务业产值、渔用饲料产值总额等均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在水产种业方面,“十三五”期间,继续狠抓苗种市场规范建设,积极宣传良种养殖意识,大力支持水产种业科技研发。
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良种场为龙头,地市苗种繁育场、县级培育场为支撑的水产苗种生产体系,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5家、省级水产良种场67家、其他各类苗种场数量超过2000家,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7个、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7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
本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在去年的基础上,站在全国的高度,以“水产"芯"动力,种业创未来”为主题,通过水乡塘头与网络云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全国水产种业发展新成就和新技术,站位更高、规模更大、影响更广、内涵更丰富。
博览会吸引参展企业超过300家,其中种苗企业达160多家,集中展示全国各地200多个优良品种,除广东外,来自山东、湖北、江苏、海南等18个省区的64家企业(单位)组团参加本次水产盛会,共同聚焦渔业种业创新发展,寻求渔业合作机遇,继续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推动水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此次博览会邀请了国内外权威渔业育种科学家、企业家,采用“1+N”的模式举办论坛和多场推介会,将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南沙智慧渔业峰会作为同期活动之一,以“峰会+现场展览”的形式,打造全国最大的智慧渔业展,为大国渔业崛起贡献“广东方案”。
科技加持
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
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渔业种业要由“大”到“强”,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提高种质水平,更要重视新品种和新型育种手段的探索,发现更多提高产量、节能环保的新方法。
本次水产种业博览会汇聚国内水产种业创新最新成果,以原良种为载体,以良技、良法为延伸和拓展,充分展示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11月底,佛山市三水渔业产业园“智慧渔芯”落成启用,运营方代表梁健辉介绍,建设该智慧渔芯,旨在以科技智慧打造园区渔业发展“芯片”,引领大湾区乃至全国淡水渔业发展潮流。
园区可通过“智慧渔芯”科研创新平台,借力高端智库,搭建产业联盟,推动万亩淡水养殖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和富民兴村。
经过多年的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位于佛山的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开发出多个具有种质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并在制种、性腺控制和工厂化培苗上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作为广东渔业技术推广、普及和发展的主力,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近年来注重先进技术、理念、设备的推广普及,包括: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集装箱养殖模式、节能减排模式等;宣传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产品的可溯源模式等新技术;率先举办了5期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云课堂,通过云直播、云交流、现场观摩、集中授课等创新形式,为全国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输出更完善、更有亮点的“广东方案”……
事实上,广东的渔业科技推广成果在全国领先。据统计,2019年,广东水产技术推广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级奖项7个,省部级奖项21个。
这背后正是广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力加持——全省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新动能,加快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岭南重点实验室、省畜禽遗传基因库、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建设步伐,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组建广东数字农业联盟,创建“中国数字农业示范县”,实施数字农业创新行动,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打造完成,实现在更高层次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据统计,目前平台已汇聚160余家科研机构(单位)3.2万名专家教授的42.7万项科研成果信息,构建51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19位院士顾问专家团、4096名律师组成的广东省农业律师联盟,吸纳6.7万家农业经营主体加盟,累计成功媒介催化260项技术成果,总交易额达1.846亿元。
可以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让全省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
产业兴旺
为全省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水产种业,开展种质创新与良种创制,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水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渔业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加持,也引领了广东渔业现代化迈向更高的台阶。
——打造渔业发展大平台,据统计,目前全省与水产有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有“1+22”个,即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重大项目中优先支持水产发展,在水产方面先后投入资金超过12亿元,正在打造深海网箱养殖岭南优势产业带。
——作为水产大省,广东省是国内最先实施深远海养殖的省份之一,养殖空间范围不断拓展,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深远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深水网箱,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推动广东省深水网箱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初步形成了适合广东省海域条件的深水网箱制造、配套装备和养殖技术体系。
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广东省深水网箱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有深水网箱2163个、智能化养殖平台2个,有效养殖水体达80多万立方米,年产优质鱼3万多吨,年产值达12亿元。
建立了深水养殖技术体系,培育壮大了金鲳、军曹鱼、石斑鱼、真鲷等近20个以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优质海水鱼品种,形成了科技研发、鱼苗繁育、健康养殖以及优化市场和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广东省致力于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在阳江、湛江、惠州等地投入2.5亿元财政资金,建设3个深水网箱养殖优势产业园区,撬动社会资金5.7亿元。同时,带动了近岸海湾传统网箱改造升级,推动近岸养殖向深远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吸纳渔民从事深水网箱养殖或入股经营,渔民除了作为养殖技术工人获得固定收入外,还可获得网箱养殖利润分红。
——休闲渔业是我国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休闲渔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广东省有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9家,休闲垂钓、水族及观赏鱼、观赏龟鳖、渔业科普(展示)、休闲渔业赛事、钓具钓饵等行业蓬勃发展。
如今,广东水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水产品总产量、养殖水产品总量、草鱼等26个水产品种产量、水产苗种产量、水产流通和服务业产值和渔用饲料产值都位居全国前列。渔业为广东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中做好资源管理和养护
广东渔业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在水产业取得发展成效的同时,广东省还不断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加大濒危物种救护保护力度,不断加快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扎实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严格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大力推进全省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工作。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广东共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7个,保护面积达6万公顷,主要保护光倒刺鲃、广东鲂、大刺鳅、青鱼、草鱼、赤眼鳟、大眼鳜等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以及鼋、黑颈乌龟、中国龙虾等保护物种。通过珠江过鱼通道、人工鱼巢修复技术研究应用、光倒刺鲃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链条保护和利用试点、鼋繁育保护及野外适应性试验等多种形式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加大濒危物种救护保护力度。广东通过合作的方式认定了37处“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省共救护中华白海豚2只、江豚1只、绿海龟28只、玳瑁3只、鲎11只、大鲵7尾、暹罗鳄4只、龟鳖类2770只,处理死亡海豚9起。积极参与中华白海豚、海龟、珊瑚等旗舰物种保护行动,支持科研机构开展鼋、鲎的保护研究和珊瑚普查。
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广东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个,人工鱼礁区50个,以生态牧场为主题特色,着力打造集资源养护、绿碳渔业、产业融合等渔业的“绿水青山”,有效修复了海洋生物栖息地,促进渔业资源加快恢复,带动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近年来,全省累计用于增殖放流资金逾3亿元,共计增殖放流海水鱼类、虾类、贝类和淡水鱼类苗种以及海龟等保护物种近40亿尾(粒、只)。2019年,由农业农村部、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以“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生态美丽湾区”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严格落实休禁渔制度。广东严格落实南海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做好休渔禁渔前的动员部署,强化休渔禁渔期间的执法监督。组织开发休渔渔船管理App,提高监管效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有效保障休禁渔秩序平稳和渔区社会稳定。
撰文:黄进粤农轩摄影:周国良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周人果通讯员/粤文旅宣)12月4日,笔者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