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本土文学电影《掬水月在手》全国公映讲述96岁女先生叶嘉莹文化传承的诗境人生

惠州日报 2020-10-18 08:28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观察系列之“诗境人生——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办。《掬水月在手》为广东本土出品,讲述了96岁女先生叶嘉莹文化传承的诗境人生,于10月16日在全国公映。

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

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她幼年学诗,师从顾随先生,一生对中国古典诗词吟诵、研究和传播不辍。长年漂泊海外的叶嘉莹心系故园,晚年归国定居天津南开大学,并将自己毕生财产3600多万元全部捐赠,设立“迦陵基金”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引发海内外强烈关注。

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粤海风》杂志联合主办,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美学学会协办。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影协、电影出品方、专家学者、文艺界、媒体界20多位嘉宾参与观影并研讨。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记录了叶嘉莹多艰又坚韧的一生,她经历了战乱、国难、离乡、出国,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晚年父亲去世等各种苦难。然而影片并未过多着力于此,它展示的是叶先生在诗词中丰盈,在窘境中生长,不遗余力致力于诗词教学和传播,坚守“弱德之美”的人生哲学。

研讨会上,与会者无不表达了对叶嘉莹的情感与敬意:诗词救了叶先生的命,她也在救诗词的命;她历经人生艰辛后的淡然超脱,正是中国传统诗教“温柔敦厚”、中和包容在人格上的体现,印证着诗歌可以化育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更有学者呼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更需要弘扬传统与人格合一的诗境人生,树起传统知识分子文化传承这面旗帜。“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需要唤醒沉睡的诗心。”

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据了解,《掬水月在手》为广东本土出品,著名台湾导演陈传兴执导,是入围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唯一一部华语纪录片。就艺术方面,它艰难却很好地找到了文学纪录片极佳的东方诗意叙述美学。画面平静,却给人震撼。针对大量的空镜头,四合院、壁画、浮雕、字画等,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处理恰到好处,达到人格魅力、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同构。

那么,这样的诗词电影,能否成为激发年轻观众的潮牌?与会者普遍认为,90后、00后,其实对汉服、诗词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相当多;诗词可以穿越岁月,穿越时光,穿越年代,可成为年轻人的潮牌。有专家甚至支招,大学生诗词大赛就以叶嘉莹先生为主题,读诗,观影;或剪辑成少年版、故事版等。

据悉,电影《掬水月在手》10月12日在广州首映,10月16日全国公映。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廖琪

新闻推荐

学生习作2我的爸爸

□宗俊霖广东实验中学初三(13)班银幕上,恐高的黄渤终于爬到了旗杆的顶端。而我身边的爸爸看着这一幕时,竟攥着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