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季节交替易感冒 谨防中耳炎
姚良忠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张斯琪
通讯员余子媛
最近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不少人因此患上了感冒。好不容易感冒好了,有些人的耳朵又出现了问题:时常有一种闷塞的感觉,听自己讲话声挺大,但听不清别人说话,有的时候耳朵还嗡嗡响……这可能患上了中耳炎。
耳鼻喉科医生指出,患了中耳炎,“一老一小”群体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秋季应注意身体保养,并随时留意耳朵是否有异样,慎防因中耳炎导致其他颅脑内疾病。
中耳炎偏爱老人
中耳炎包括4种类型: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特殊类型中耳炎。那么,如何区分这四类耳疾呢?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姚良忠指出,耳朵流脓有很多种原因,这个时候不仅要观察流脓的性质,还要判断耳朵流脓的来源。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病因多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有关。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
化脓性中耳炎:指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因细菌感染导致,表现为耳痛、耳流脓、耳鸣、听力下降,可有全身症状(小儿明显)。
中耳胆脂瘤:发生于中耳内的胆脂瘤,胆脂瘤为非真性肿瘤,是囊袋状肿物。可分为先天性胆脂瘤、后天性胆脂瘤。无感染时无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流脓(脓液常有恶臭)、耳鸣。
姚良忠提醒,针对不同原因的流脓,应积极前往耳鼻喉科就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孩子易患中耳炎,应预防感冒
小儿患者易发生急性中耳炎,由于婴幼儿的鼓膜较厚,急性炎症发作时,脓液不易经鼓膜排出,也易发生并发症。同时,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哭闹、频繁抓耳及发热是小儿中耳炎的常见表现。
预防小儿中耳炎,第一不要平躺着哺乳。由于婴幼儿咽鼓管短、宽且平,平躺喂奶会导致奶液倒溢,将鼻咽部病原菌带入中耳,引发感染。第二要保持儿童外耳道干净、避免进水、避免挖耳、积极预防感冒。
慢性中耳炎也会癌变
慢性中耳炎是耳科中最常见的疾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或因鼻咽部及邻近器官炎症反复发作所致。其特点是长期或间接性流脓、鼓膜穿孔或耳聋。按照时间长短,3个月以上则为慢性中耳炎。据资料统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会导致中耳癌,80%中耳癌患者有慢性中耳炎,鳞癌多见。
因此,凡是有反复慢性化脓性感染的中耳炎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如长期不愈,应定期请专科医生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对局部新生物的病理学检查、耳内窥镜检查、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
千万不要感觉一侧耳朵听力下降或流脓水对生活影响不大,而掉以轻心。慢性中耳炎的居家护理应预防感冒、保持耳道清洁,有感染流脓,需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够疗程的治疗,一般要1到2周。
季节交替,预防中耳炎
姚良忠提醒,冬季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易并发中耳炎,因此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可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此外不要挖耳,老年人冬季最好少游泳,慎防感冒。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及儿童应预防传染病,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等。戒除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不掏耳道、及时清理耳道内的污水。这样在秋冬季节交替的时候,能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佛山10月13日电(记者严俊伟通讯员岳青)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1周年纪念日之际,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