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香中有共鸣
刘庆方
番薯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番薯的吃法很多,但最地道的还是窑番薯。窑番薯这种最原始的番薯制作方法,广泛流行于客家地区。作为地道的广东客家人,又经历过了饥饿的岁月,对窑番薯是最熟悉不过了。
准确来说我们老家不叫窑番薯,而是叫“暗番薯”,因用普通话不好表达,才用“窑”字来代替。这个“暗”字在我们家乡的客家话中有三种意思:一种是表示时间,如很晚了,就叫“暗”了;一种表示颜色很深,如很暗、暗红、暗绿等;还有一种就是可以用作动词的“暗”,通常用作烧红的泥土将食物淹没,焐熟、煨熟的过程。由于是发生在泥土里面,不见阳光和空气,也没有用水,又弄得灰不溜秋的,用“暗”来表示整个制作过程,我觉得是最形象的。
至于,“暗番薯”为什么要选择用泥土。小时候搞不明白,随着阅历的加深,现在就深有体会了。首先在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泥土,取材方便;其次,泥土容易形成块状,方便造窑;最重要的一点是泥土聚热慢,散热也慢,是极佳的加热保温材料,能将食物慢慢“暗”熟。同时,泥土特有的芳香,也会随着草木燃烧后的余烟慢慢渗透进番薯里面去。所以,将烧红的土窑扑灭后,最好在上面盖上一层常温的泥土,以防烟气和香气逃逸。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番薯天然的香甜,又渗透进了泥土、草木的芳香,能让番薯的口感发挥到最佳。扒开番薯乌黑的外皮,露出金黄色的番薯内馕,一股诱人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口,就会甜在心里,一种踏实的幸福感就会在心底涌上来。番薯这种最接地气的食物,配上最接地气的制作方法,不借用任何现代的器皿,却能制造出最朴实的味道。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小时候偷“暗番薯”是因为实在饿得慌,而番薯又是最常见和普通的农作物,取材实在方便。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为了共同的欲望,分工协作,垒窑的垒窑,拾柴的拾柴,偷挖番薯的挖番薯。在田野的僻静处,一堆希望的烟火熊熊燃烧起来,因为这堆火,伙伴的眼神异常坚定,心无杂念,就连谈笑声也散发出朴实的芳香。“暗番薯”的时光,是最纯美的时光。
现在“暗番薯”早已由地下转向了公开,成为找寻儿时味道的保留节目。每逢节假日,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乡村的田野炊烟四起,无论是归家的游子,还是来尝鲜的外地朋友,都会为之兴奋。尝遍了人间美味的人们,回过头来,还是觉得“暗番薯”最朴实无华,最原汁原味,最能代表家乡的味道。同时,那种夹杂着泥土芳香的烟火气,是最踏实和放心的气息。这种味道甚至能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为此,我还写过一首诗,颇能概括“暗番薯”的内涵——田野青青窑火生,儿时记忆露峥嵘。炊烟萦绕乡情味,泥土香中有共鸣。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章程通讯员陈虹伶)《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