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伯患心疾千里求医“最后一搏” 广东专家成功为高龄患者“换心”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艳 通讯员 黄睿 张阳 陶俊) 近日,一名年逾七旬的患者顺利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出院。据悉,这位患者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少数超过70岁以上成功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来自陕西,辗转1600多公里来到广东求医,终于获得新生。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介绍,该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为高龄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希望。
辗转1600公里到广州求医
来自陕西汉中的76岁患者石伯5年前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多年来,石伯一直受到慢性心衰的困扰而辗转于多家国内知名医院求医。然而目前内科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并无太多有效手段,积极的治疗也无法阻挡阿伯的病情逐年恶化。
2年前,石伯出现了恶性心率失常在当地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4个月前石伯再度因心衰加重前往当地医院就诊,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好转。石伯的病历显示,当时他的心脏彩超提示射血分数已经降低至10%(正常>55%),极低的射血分数预示着心脏随时可能停止跳动,就石伯当时的情况,接诊医院一致认为唯有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能挽救石伯的生命。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伯通过朋友了解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俊猛教授团队。作为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全国排名前十的单位,该院心胸外科具有丰富的移植手术及管理经验。据统计,郑俊猛教授个人心脏移植手术量已突破150余台。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中,不乏从新疆、澳门等地远道而来的患者。深入了解了郑俊猛教授团队技术水平和实力后,石伯决定动身前往广州,“当时觉得自己一定要最后再搏一次!”石伯回忆道。
然而,从汉中到广州约1600公里,如何转院成为摆在移植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由于石伯身体情况相当糟糕,航空转运过程中的低气压、低氧、低温使得转运风险巨大。救护车陆路转运需要将近20个小时,石伯身体情况也难以承受长途转运过程的颠簸。最终在郑俊猛教授的建议下,石伯由当地医生全程陪护从汉中乘坐高铁来到广州。经历10多个小时的高铁转运,今年6月18日晚上9时许,石伯终于平安抵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在与死神赛跑中,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
顺利完成国际少有高龄心脏移植
入院后,郑俊猛教授仔细研究了历年来石伯的病例资料,石伯逐年恶化的心脏功能已经无法单纯通过内科药物来改善,心脏移植手术的实施迫在眉睫。郑俊猛教授认为,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术前状态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用他的话来讲:心脏手术就如同“过三关”:手术前状态要调整好;手术要做好;手术后康复要调理好。哪一关“过不好”,都可能让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在石伯完善术前检查的同时,郑俊猛教授悉心地为石伯调理身体状态,并开展营养支持等治疗,也为石伯手术后组织修复储备营养资源。
在COTRS系统(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成功匹配下,7月4日,郑俊猛教授团队为石伯进行了6小时紧张的心脏移植手术,手术过程顺利,石伯随即转回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康复治疗。
术后整整39天的时间,医护团队通过指导督促石伯做早期呼吸锻炼,搀扶石伯下床活动,为石伯做心理疏导,指导石伯饮食加强营养等方式,精心地照料和护理。8月12日,石伯从心胸外科顺利出院,和一个多月前相比,他不禁感叹“恍若隔世”。而这一天不仅是石伯迎接“新生”的日子,也是郑俊猛教授团队创造历史的日子。
新闻推荐
广东各地法院公开宣判5起涉黑恶案 95名涉黑涉恶犯罪分子被依法严惩
南方日报讯(记者/尚黎阳通讯员/全小晴林婷)21日,广东各地法院公开宣判了5起涉黑涉恶案件,依法严惩了一批非法占地、恶意竞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