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现代戏剧审美意识讲好广东故事? 从粤剧现代戏《红头巾》说起
现代粤剧《红头巾》剧照及海报
图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陈艳冰
编者按
日前,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由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现代粤剧《红头巾》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获得各界观众的热烈好评。该剧聚焦上世纪初广东女性结伴下南洋当“红头巾”、从事艰苦劳作谋生养家的特有历史现象,讲述了卢带好、阿月、阿丽等众多女性坎坷动人的命运故事,展现了“红头巾”心系故土、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群体形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与岭南文化特色。
8月26日,粤剧《红头巾》艺术研讨会在广东粤剧院举行。会上该剧获得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讴歌女性、讴歌中国精神的诗篇”,为中国戏剧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副秘书长陈艳冰、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围绕该剧在剧情、表演、舞美、服装等方面的众多创新实践,及其对于讲好广东故事,弘扬优秀岭南文化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点评。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为广东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艾云新作《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所作的书评,敬请垂注。
“红头巾”很容易让人产生“红色娘子军”一类的联想,其实不然,“红头巾”是特指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下新加坡工作的广东佛山三水籍华侨妇女群体。她们在当地从事建筑业等粗重工作,以头戴鲜红头巾识别身份。“红头巾”们各有各的际遇,她们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漂洋过海到异国谋生,吃苦耐劳肩挑起岁月的重担,以自尊、自强、团结互助的“红头巾精神”赢得了新加坡社会的称颂。这样的广东题材、广东故事,有现实基础、有具体形象、有历史沉淀、有时代启示,值得挖掘,应该书写;“红头巾”既是属于广东三水籍华侨妇女的特定历史符号,也是广东妇女乃至广东人先辈远涉重洋的历史经验之一;“红头巾精神”既体现了广东三水籍华侨妇女以柔弱的身躯对生活、家庭的承担,也蕴含着广东妇女、广东人的岁月印记、血汗承传。如此看来,粤剧现代戏《红头巾》的戏剧基础无疑是丰厚的,也是具有文化力量和审美力量的。
把好题材做得好,剧本是关键一环,尤其戏曲现代戏,肩负着戏曲现代化的任务,要有现代意识,更要符合现代审美样式与现代娱乐机制。由是,粤剧现代戏《红头巾》有了剧本的数度修改,一再推倒重来,最终选定了呈现人物命运的“大群戏”的艺术表达方式。古典戏曲编剧强调“一人一事”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主线清楚、人物突出、情节集中;“群戏”写法数人数事,容易精芜糅杂,头绪众多,结构散乱。粤剧《红头巾》紧紧抓住“红头巾”故事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多个人物命运中提炼“红头巾”共同的人格之美——肯吃苦、耐得捱,人物的美好、人情的温度,使戏剧故事有了魂,粤剧《红头巾》就有了张力与魅力。从舞台呈现的效果看来,“群戏”既是对戏曲旧有编剧方法的创新,也是对红头巾故事的更佳诠释。谁说不是呢?一出好戏不仅是民族情感和记忆的载体,也是观众生活边界的延展,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回忆和人生体验,更会让观众对人生有新的发现。
应该说,舞台上的粤剧《红头巾》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该剧导演张曼君功力深厚、舞台调度能力强,使整场演出行云流水,戏剧故事完整,情节衔接流畅,对《红头巾》文本实现了“平地起高楼”式的超越,使之具有更高的接受度、更强的吸引力、更震撼的冲击力。广东粤剧院通过编排粤剧《红头巾》齐心聚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气神和整体风貌。主演曾小敏、岑海雁等人的表演较为细腻且富于层次感,对角色和人物的情绪把握较准确;演员们表演的肢体语言更为丰富,对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戏”本来容易出现短板造成“木桶效应”,而《红头巾》的群演水平却相当高,每个演员都聚精会神地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从中能明显感觉到广东粤剧院群演水平的提高。
戏曲舞台除了演员这种“核心元素”之外,还需要舞美、服装、灯光等艺术手段的配合。戏曲来源于古代中国经济不发达的时期,一桌两椅的道具、简朴单调的布景,甚至虚拟的表演程式,都带着过去物质贫乏的时代烙印。当时舞台服装的大红大绿、复杂的头饰与面谱,既是弥补物质的简陋,也是与观众进行沟通的特殊文化语汇。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步入科技文明之际,戏曲的审美亟待变革,在这个意义上,粤剧《红头巾》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语汇,为粤剧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粤剧《红头巾》的服装符合时代的特征和人物的身份,为了表现“红头巾”女性群体温柔、隐忍的性格特点,色调选择上偏冷,却让“红头巾”的行业符号更为突出,主角在人丛中显得格外醒目;道具里的泥砖从传统戏曲的“虚拟”场境中划出了边界,却与青年观众的审美毫无违和感,反而加强了“红头巾”柔弱而刚强的印象。粤剧《红头巾》还融入了一连串的创新元素,如三个男招工者和三个女报童的“惊艳”现身,从全剧的整体叙述中跳了出来,为“大立”而“小破”,加强了全剧的现代性,争取了年轻观众。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船底舱”等多场女性群体舞蹈,配合简洁、写意的舞美、灯光设计,营造了诗意的画面和抒情的氛围。可见,主创团队追求的不仅是粤剧唱腔、表演身段的创新,粤语的对白与唱词的和谐,同时还在灯光、舞蹈、服装等艺术呈现上精益求精,这是艺术表达的一种综合性创新,是粤剧艺术在大戏曲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然,戏剧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其中就包含要引导、改造观众的艺术趣味——不断把新的艺术可能性,通过戏剧实践变成新时代戏剧的艺术常识。
当下,戏剧乃至文艺生态正在发生巨变。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正在挑战固有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认同,戏剧的边界扩大了,同时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戏剧与观众、与市场的关系。戏剧是综合艺术也是群体的艺术,新的观众群体追求共享、互动,本来就是戏剧天然的特质,把这一特质发挥好了,就能赢得人气。可贵的是,粤剧《红头巾》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在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主创团队一直高度重视与新的观众群体展开互动、获得认同,增强了传统戏剧在当下的传播效应。
诚然,戏剧经验的传递和共享,必须要通过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但戏剧发展之路既非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也非刻意迎合、低俗逐利。优秀的戏剧作品必然是既“向俗而雅”,又“向雅而俗”,雅俗共赏的。也是富于创造性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是能吸引人、感动人、鼓舞人的。期待粤剧《红头巾》不断通过修改完善,收获越来越广的观众群,成为广东粤剧院留得住的代表作,更成为经得起反复重演的经典。
新闻推荐
广东四地联动举办“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 探寻抗战办学历史 传承华南教育烽火
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张毅与“飞·粤”四重奏在现场演绎独奏与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南方日报记者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