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品读,抬头仰望 读苏东坡诗词,先了解名家生平
□陈恺欣广东广雅中学高一(3)班
苏东坡可谓是一代文豪,他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符合中国人的理想。
但读苏东坡的文章时,常常有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苏东坡在创作中期的文章大多表现出怨天尤人,讽刺朝廷,为何到了后期,会表现得如此力求自我超脱,表达出始终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开头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所以简单一点说,读完苏东坡先生的文章,看透其生平及时代背景,基本上就可以相对客观真实地了解苏东坡了。
时至今日,苏东坡的生平资料是详尽的。苏当时已经很出名,交友甚多,在他人著述中我们能见到很多关于他的记载,这些对于我们了解他至关重要;其次,他留下大量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了解到其思想。现在,我们可以对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的思想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一次简要分析了。
余秋雨曾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到了黄州,虽说是团练副使,实际上也不过是个虚衔,公文上标明他“不得签书公事”。朝廷除了供给他微薄的实物之外,没有俸禄薪水。怎么办?东坡便把当月的钱分为三十等分挂在床头,提醒自己每天能花多少,有多的积攒起来,够了钱再请朋友们痛痛快快地喝酒。“力耕不受众目怜。”东坡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与救济,他决定自力更生。于是他脱下官服长袍,换上粗布麻衣,亲自开荒耕地。正好,老朋友马正卿从扬州赶来探望,看到苏轼一家人缺衣少食,就帮他从官府那里申请了五十亩废弃坡地。这片荒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苏轼名之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就是这样来的。
对苏轼而言,遭贬黄州时的人生苦痛,不仅是切实具体的,而且感受强烈,甚至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当时苏轼所能做的,便是调整心态,直面现实苦痛的同时,不再执着于苦痛,而是以通达的心态,将人生苦痛视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以求心无挂碍。这一境界,必定是苏轼历经长时间孤寂的反思后才达成的。
谪居黄州时期,正是苏轼超脱自然、豪放不羁、大彻大悟的思想形成期。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不少的痛苦,但他重新审视自己并自我反省,最后自我升华了。他这一时期的文章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初到黄州时,苏轼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作》一词中提到“幽人”二字,取“幽囚之人”之义,指的是被贬遂不得与闻世事。这种“不得与闻世事”的苦痛,东坡用一个“恨”字深切地传达出来。但经过半年时间的自我反思与内心调适,苏轼作于元丰四年春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已明显看得出他正表现出直面现实的洒脱。此时他的创作中,讽刺的苟酷、笔锋的尖锐、紧张与愤怒全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明、温暖、亲切、宽容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刻的人生觉悟。
这正是东坡精神所要带给我们的。人生中的确会面对许多不如意,直面苦痛时,我们应当将其视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尽力做到心无挂碍。在我们低头品读、抬头仰望时,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却值得我们学习。这便是经典名家。
(指导老师刘文岩)
新闻推荐
“广东好人”熊永和跟妻子53载相濡以沫,回忆都浓缩在三句话里 全国文明家庭的金婚故事
熊永和、刘利霞在自家客厅,墙上贴满了照片。(叶惠玲摄)●本报记者叶惠玲你披上婚纱,我身着西装,随着快门按下,幸福时刻瞬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