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行业大咖齐聚一堂 共同解密免疫力

信息时报 2020-08-31 01:11

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对提高免疫力的产品诉求不断增强,益生菌行业逆势增长。如今人们已认识到益生菌对身体有益,而这次论坛邀请了专业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单位等领域的5名业内大咖共同深入解密益生菌与免疫力的关系。以下撷取了本届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苏宜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第5、6届副理事长,广东省营养学会第2、3届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妇幼人群膳食指南(2016)》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妇幼人群营养。

演讲主题:《营养与生命早期免疫的发生和发展》

足月儿出生时先天免疫的5大屏障已基本具备,但功能低下,如粘膜免疫屏障发育不完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建立需要时间,而特异性免疫需要微生物的刺激,使得婴幼儿的免疫力较低。婴儿从出生开始即暴露在微生物的环境中,皮肤及肠道的菌种数量及构成不断发生改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给予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使得婴幼儿肠道菌群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在应对微生物的过程中免疫系统也逐渐成熟。

“宿主-菌群共生体协调形成免疫稳态。这一免疫稳态可因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产物发生改变而打破,导致宿主对肠道中某些物质产生过度免疫应答(过敏性反应),亦或引发炎症致组织损伤。”肠道每个菌种或菌株在人体内都有其功能,各司其职,维护肠道免疫稳态的正常运行。如乳肠杆菌科能营造肠道无氧环境,致粘膜炎症;双歧杆菌可促进免疫均衡发育,维持肠屏障功能;拟杆菌属能促进肠道生理-屏障保护,微血管发育及粘膜下免疫发育;梭菌科可促进消化道生理、诱导Treg分化成熟,维持能量平衡。由肠道不同菌群构成的肠道微生态的共生是免疫稳态的基础,一旦破坏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营养是建立免疫力的基石,婴儿的营养源于母乳,从众所周知的母乳营养素,到近年来认知的母乳低聚糖及无以计数的生物活性物质。如与自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发展关联的母乳特殊蛋白质,与能量产生关联的乳糖和脂肪,以及与免疫调节关联的n-6和n-3脂肪酸等营养素。最值得一提的是母乳中含有数以百计的低聚糖(HMOs),它通过丰富和优化肠道菌群,防止病原菌粘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直接调控免疫系统等作用,有效促进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免疫的发育。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能尽快建立及优化肠道微生态,形成免疫应答及耐受稳态,提高胃肠道消化功能及免疫成熟,促进脑、神经及认知发育等,其最终结果是,有效预防和降低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远期肥胖等风险。

在此,还必须强调母乳作为婴儿保护力的作用。在母体子宫内的生命,受到母体百分之百的保护,一旦出生就暴露于微生物无处不在的环境之中,其免疫力低下,如何应对环境微生物动物侵袭呢,是母乳直接提供了免疫物质,包括活性免疫细胞、抗体及细胞因子等,尤以初乳含量最高,直接给与了婴儿保护,母乳喂养儿不生病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

彭喜春

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营养学专家,主要研究食物功能组分的营养机制,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排名第三),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40余篇,多个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项目多糖,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30余项。

演讲主题:《亚麻籽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促进机体能量代谢的机制》

面对我国肥胖发病率大幅增加,而许多减肥药物因副作用并不能长期安全摄入的状况,亟需寻找到优质健康的“减肥药”。通过研究,揭示了亚麻籽多糖对肠道细菌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减肥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麻籽胶-菌群-代谢物的减肥作用机制,为通过饮食控制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亚麻籽胶是具有减肥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且不存在副作用。研究发现,亚麻籽胶与菌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由亚麻籽胶饮食诱导的粪菌,经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会通过下调葡萄糖转运和脂肪生成相关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来抑制能量摄入和脂肪生成,其中生理浓度的代谢产物的作用最为显著。亚麻籽胶促进能量代谢的机制是:亚麻籽胶摄入后改变肠道菌群中的梭菌属细菌。梭菌属细菌是亚麻籽多糖控制能量代谢的关键菌,可使宿主的食欲下降,并且刺激体内AMPK代谢通路,改善瘦素抵抗,亚麻籽胶饮食会改变结肠上皮组织的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达到减肥效果。

王园园

健合(中国)有限公司科学高级经理,中山大学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从事医药健康研究领域技术项目开发及管理8年。致力于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曾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多项大型技术项目的创新开发及国际合作项目,涉及肠道健康、免疫与代谢调节等多种健康领域。

演讲主题:《婴幼儿过敏及肠道菌群》

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与肠道发育和免疫系统发育有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初始化建立是促进免疫成熟和诱导免疫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日后的免疫反应结局起决定性作用。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过程时间较长,菌群丰度不断增加。最初建立的肠道菌群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随后定植两种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而且双歧杆菌数量迅速上升,成为婴幼儿肠道的优势菌群。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免疫力还未成熟,易受环境因素、宿主影响以及肠道菌种的影响。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已成为近年来影响婴幼儿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公开数据显示,0~24月龄婴幼儿家长报告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为40.9%。但目前在临床上尚无根治的方案,因而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肠道菌群紊乱是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因素之一。肠道菌群具有“教育”免疫系统的特征,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模式发生改变,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益生菌能刺激免疫系统的成熟,进而帮助预防和辅助治疗过敏性疾病。

合生元作为国内母婴营养品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其益生菌产品畅销17年,共卖出超过15亿袋,全球超800万宝宝使用。据欧睿数据显示,合生元益生菌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球婴童益生菌第一品牌,占中国婴童益生菌保健食品7成份额。论坛上合生元重磅推出一款含有益生菌新品——合生元益生菌白金版,该产品就是围绕婴幼儿肠道过敏这一核心诉求研发的,添加了短双歧杆菌M-16V。短双歧杆菌M-16V在2016年被列入中国《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能降低炎症反应和过敏症状,有效预防和缓解过敏,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王红伟

营养学及医学博士、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委员,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事业部应用营养经理,拥有丰富的行业与消费者沟通经验。潜心研究医学和营养学20余年。先后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演讲主题:《益生菌与不同人群的免疫力需求》

益生菌对不同人群的免疫健康有显著作用,但不同人群的健康特点和免疫力有差异,需要的益生菌菌株也可能不同。例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及婴幼儿摄入HOWARU Protect EarlyLife (鼠李糖乳杆菌HN001),有助于降低婴幼儿患湿疹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而儿童摄入HOWARU Protect Kids (嗜酸乳杆菌NCFM+乳双歧杆菌Bi-07),有助于在冬季流感季节,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和病菌的侵袭;成年人摄入HOWARUProtect Adults(乳双歧杆菌Bi-04),可以降低病毒性感冒发生风险;老年人摄入HOWARU Protect Senior(乳双歧杆菌HN019),有助于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在选择补充益生菌时,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才能发挥机体免疫力提高的最大作用。

林炳亮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主要研究终末期肝病、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2016年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第二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2020年被授予塞尔维亚国防部最高荣誉勋章,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演讲主题:《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肠道微生态是目前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肠道菌种失调将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的肝病,与肠道菌种也有联系。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而以上两种重叠出现称为重叠综合征,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最常见。

自身免疫性肝病普遍存在菌群失调问题,而营养素(饮食)、肠道菌群、免疫的交互作用会导致部分疾病的发病和进展。胆汁淤积相关性肝病,目前研究提示发病机理除自身免疫紊乱,还受到肠道细菌(分段丝状细菌)、肠道代谢物(多糖类物质),食物组成(短链脂肪酸)等影响,通过各种不同通路影响体内免疫变化,进而促进疾病的进展。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移植菌群有望在肠道内长时间存在,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给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带来了希望。

新闻推荐

省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就促进就业工作提建议,省教育厅表示 今年广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超82%

信息时报讯(记者何小敏)8月27日,省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座谈会在省人大代表之家召开,代表们就进一步做好稳定和促进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