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应成新常态
吕可玫
发展深夜食堂、鼓励夜间出游、公共体育设施24小时开放……为促进夜经济发展,8月10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关于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全省培育200个以上各类夜间消费示范聚集区。(8月17日人民网)
时下,广大市民都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苦的是城市楼房越建越高,城市活动空间越来越少,最突出的就是没有公共体育设施。虽然以往有的公共体育设施曾对外开放过,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铁将军”把门,让公共体育设施“休眠”,让人纠结。
究其根源,关键是一些管理者小集体主义思想严重,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怕添麻烦,宁愿让公共体育设施闲置,也不许市民们碰一下。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66.7%的学校公共体育场地开放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多考虑市民们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体育设施为公众服务的功能。而今,河南省做到了,无疑为各地带了个好头,值得借鉴。
当然,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会带来一些管理和维护问题。如雇用临时工的工资、水电、空调等相关支出,会损耗场地设施等。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公共体育设施拒绝对外开放的理由,只要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便可以解决问题。相反,公共体育设施不对外开放,实则是在浪费资源,不得民心。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外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局限于某时某季,应当成为新常态。
当然,话又说开来,群众健身运动不能只寄望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公共体育设施是十分有限,单靠开放公共体育设施来缓解市民运动设施的不足,只是权宜之计,弥补不了城市健身运动的短板;相反,折射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欠账太多。为此,城市管理者理应多一些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多配套建设一些小区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的场所、设施,以满足市民的健身娱乐需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咳嗽,尤其是当孩子咳嗽总不好时,家长会怀疑是不是得了哮喘。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哮喘?寮步医院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