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驻点帮扶惠及百姓 县城来了省大夫 “造血”帮扶授技术
●本报记者傅思林
特约记者 朱双玲朱维佳
通 讯 员曾旋辉张秋兰
听说县人民医院过来一批省大夫,60岁的平远市民林大娘满怀期待地来到该院康复科,想看能不能把腰肩疼的老毛病治好,效果还真不错。“我做了一周疗程,肩膀就不疼了,省里的教授技术就是好。”欣喜之余,她又不禁感慨,要是省大夫能一直留在这就好了。
“大娘您放心,我帮扶平远一年呢。再说,就算以后我走了,也一定把技术留下。”说话的是康复科专家、副主任医师庄志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驻县人民医院首批“组团式”医疗队的一员。他们不仅为当地解决医疗急需而来,更带来宝贵的医技经验。
去年12月,广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全面开展,组织全省54家三甲公立医院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采取师带徒、手把手等多种方式传帮带,将先进医疗技术、科学管理经验、良好医德医风带到受援医院。平远县人民医院便在受援之列。
家门口解决疑难杂症
刘璐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教授,也是“组团式”医疗队队长。他驻平远不久,就临危受命完成一场“大手术”,填补县人民医院近三年来微创肠癌手术的空白。
“医生,我便血2个月了,疼得受不了。”4月,县人民医院收治一名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其肿瘤距肛门仅6cm,微创手术难度极大,但如果按照以往经验采用传统开放手术,便无法保留肛门,术后恢复难。面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患者曾一度希望到省医院治疗。
“别怕,这个手术我有信心。”此时,驻点不久的刘璐挺身而出,带领该院普外科团队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和风险评估,决定采用伤害小、恢复快、难度大的微创手术治疗。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他亲自主刀,手术过程顺利,术后6天,患者便顺利出院。
自今年1月进驻以来,刘璐等5名胃肠外科、肾内科、骨外科、康复医学科、超声科、放射科等科室知名专家在该院开展为期一年的“组团式”帮扶,有效提升该医院的诊疗病种数量,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累计开展3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为平远群众解决不少“疑难杂症”。其间,他们还深入仁居等5个乡镇开展义诊活动,将免费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传帮带升级医疗服务
“我们到这不单是为了医好一两名患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县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队长刘璐说。
“输血”不如“造血”。其实,平远县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2013年就形成合作,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开展义诊、派驻专家等。近年来,以“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为契机,穗平两地进一步深入开展专家团进驻、科室托管等深入合作,不仅为受援医院带来较为长期稳定医技援助,更提供了科学管理经验的参考。
庄志强是康复科医生,但他到平远后却发现,受援医院还没有完善的康复科室建设。细问之下,同事告诉他:“先前我们设备简单落后,加之康复人员不足,一直没成立康复科,只有一间理疗室,门诊月接待量不足200人。”眼前困难重重,庄志强明白,要帮助平远填补医疗技术空白,最紧要的是提高人员素质,他称之为“练内功”。
专家门诊熙熙攘攘,但每天忙碌之余,庄志强都带着同事们穿梭在各个病床,就地诊断、交流,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像这样的联合查房,手把手诊断教学,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每周我们还会定期开展讲座,培养业务骨干,促进科室间合作。”半年间,他累计组织各项业务学习活动29次,培训总人数260余人次,带领开展肌骨超声、神经康复相关新技术共24项,还帮助联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捐赠一批专业书籍。
庄志强积极帮助平远县人民医院筹备成立康复科,协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6项。今年7月,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挂牌成立,这对该院医疗工作者和平远市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如今新科室成立,我们的队伍从5人扩充到8人,月门诊量达到400多人,比以往翻了一番,受到很多群众的好评。”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吴利云欣慰地说。
眼下,通过广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驻点帮扶工作架起“绿色桥梁”,平远县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规章制度逐步规范,有力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稳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新闻推荐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过有尊严的生活 全国首个认知功能筛查公益活动来啦
——全国首个认知功能筛查公益活动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