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广东省道德模范陈海仪关爱每一个未成年人她被称作“法官妈妈”
“广州中院陈海仪法官用母亲般的关怀帮助失足少年走向新生。”今年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位广东省道德模范、广州女法官的名字——陈海仪。她被称作“法官妈妈”,在少年审判岗位干了23年,办案不下4000件。23年来,她尽力打造了一个个“金不换”,也收获了很多感激的泪水和重生的幸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魏丽娜
给青少年带来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我非常激动,最高法报告中的这句话是对成千上万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法官说的,我只是其中一分子。”广东省道德模范、广州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告诉记者。更让她激动的是,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且是一大段,充分说明最高法非常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把未成年人的保护、预防犯罪工作放在心上,持之以恒地重视。
陈海仪说,她所在的广州中院打造“羊城金不换”少年司法品牌近30年,在少年审判和综治创新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面发挥了法院的少年自我保护和预防犯罪普法、审判和帮教矫治制度作用。
“这期间,广州两级法院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下降,青少年的自我保护、预防犯罪的意识越来越强。”陈海仪说,这有赖于法院检察院共同的努力,得益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人士的努力,是大家的共同作为,给青少年带来了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陈海仪被称作“法官妈妈”,她所从事的少年审判是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个特殊领域,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是情、理、法碰撞最为激烈和最为直接的地方,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和未来。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更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所长更好地履职。”陈海仪说,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在少年审判中挽救孩子,而是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微杜渐。
当选人大代表后,陈海仪比以前更忙了。她常常走进广州市大中小学校、基层法院等,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每次宣讲,她都会向公众征求对未成年人保护以及预防犯罪方面的意见建议,再结合日常工作和调研情况,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
2018年,陈海仪提出构建全国青少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议,用客观的数据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2019年,她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议。
2020年全国两会,陈海仪说,她关注的依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她认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其实是“一体化”的,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打造“金不换”挽救一个是一个
陈海仪在少年审判岗位干了23年,办案不下4000件。23年来,她尽力打造了一个个“金不换”,也收获了很多感激的泪水和重生的幸福。
“不抛弃不放弃,挽救一个是一个。”多年来,陈海仪定期到监狱和他们见面,通信、电话联系超过1000次。她帮教过的孩子当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300多人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
“陈法官,感谢您在疫情期间帮我找到工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阿霞在电话里开心地跟“法官妈妈”陈海仪说。
阿霞是被陈海仪帮教了整整8年的少年犯。年仅14周岁的留守儿童阿霞因从小缺少关爱,一时冲动杀害了亲叔家不满6周岁的堂弟。
作为经办法官,陈海仪判了阿霞10年,但这一纸判决却只是她帮教计划的起点,她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帮教。
“一年过去了,我的改造不是很理想……”
“书可以抚平你的焦虑,给予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一来一往的书信,8年的时光里,陈海仪攒下了厚厚的一沓来信。陈海仪定期到未管所与阿霞见面谈心,还经常与阿霞爸妈通电话,劝他们节假日去探望阿霞。
阿霞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来自“法官妈妈”的关怀,坚定了改造信念,争取到了减刑。
2019年底,阿霞刑满释放。谁知因为遇到疫情,工作一下子不好找了。
“陈法官,您能帮我找份工作吗?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过年期间,阿霞向陈海仪求助。
“没问题,我找找看!”说出这句话时,陈海仪其实有些“心虚”,毕竟这是一个有案底的孩子,又正值疫情期间,难度可想而知。靠着一股韧劲,陈海仪打了无数个碰壁的电话后,终于有位热心的餐饮店老板向阿霞抛出了橄榄枝,但提出先培训、合格后再转正的条件。阿霞也很争气,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在培训期间转正。
“现在我终于能安心地放手让她回归社会了。”陈海仪欣慰地说。
新闻推荐
夏日炎炎,珠三角各地的生产线繁忙运转,一个个大项目加速落地,“广东制造”正逐渐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迸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