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和吃肉,到底哪个更有营养? 肉汤同食,才是最科学的食用方式
中国人的饭桌上大多少不了一味汤,一顿宴请基本的配置就是四菜一汤。小时候也总被妈妈逼着喝汤,少吃点肉,原因是相传汤的营养比肉高。
这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真的有科学道理吗?实际上,如果从营养价值上说,更有营养的是肉,但肉汤同食,才是最科学的食用方式。
营养都在汤里,不在肉里?
其实不然。
首先,无论鸡汤、骨汤还是鱼汤,汤中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肉本身。鸡汤中的蛋白质仅为肉中的1/10左右,汤中更多的是提供鲜味的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质。
其次,汤中更多溶解的钙、铁等无机盐的含量不足肉中的1/6,而一碗骨头汤中钙的含量更是仅有几毫克,远低于人们对骨头汤中钙含量的想象。
由此可见,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并不高,远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素正常的每日所需。
因此,从营养学角度说,肉相比汤更富有营养,肉中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也更丰富。不过最科学的食用方式还是肉汤同食、适度摄入,人体才能更全面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汤熬得越久越浓,营养越高?
烹煮时间与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并不是越久越好。很多地方煲汤一般需要2-3个小时,炖则需要4小时左右。
但其实,肉类煲汤时如果烹煮时间过长,反而易导致脂肪含量上升,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破坏。
煲汤应该针对不同食材和营养需求调整时间,一般1-1.5小时即可获得较好的营养价值。
饭前喝汤好,还是饭后喝汤好?
不同地方的人对喝汤的讲究也各有不同,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常常习惯先汤后餐,而多数北方城市则习惯先餐后汤。
餐后喝汤会稀释胃部已经和消化液混合好的食物,一定程度影响胃部的消化吸收功能;吃饱后再喝汤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
餐前喝汤可以对食道和胃部起到润滑保护作用,还会减少饥饿感,从而帮助减肥。
因此,建议在餐前一段时间喝汤,让口腔和食道润滑一下,以减少干硬食品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促进消化液分泌。
怎样煲汤最好?
首先是合理搭配食材、掌握用料。为了清淡润口,很多人喜欢喝“独味汤”,但其所含的营养素是不全面的,当然原料也不是越多越好。平时煲汤建议用动物与植物性食品混煮,新鲜动物性原料要用异味较小、鲜味足、血少的,最好是单一的主材料搭配相应的副食材,这样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也更全面。蔬菜要等汤差不多煲好时再加入,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其次,不应先放盐。先放盐会使蛋白质更快凝固,导致鲜味不足,起锅前放盐,可使肉质保持鲜嫩。
第三,最好用冷水煲汤。食材中的蛋白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慢慢溶解于水中,汤的味道会更加鲜美。煲汤时间维持在1-1.5小时之间,可获得较好的营养价值。
最后,喝汤的时候,既要喝汤,也一定要吃料,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煲汤补充营养的目的。
此外,摒弃趁热喝汤的理念,饮用65℃以上的热饮,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更别说刚出锅的热汤了。也有人喜欢把汤放凉了喝,觉得比较爽口,但汤放久了易滋生细菌,太凉也会刺激肠胃,因此建议汤的温度在20℃-50℃之间最合适。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黄闻禹通讯员陈佩湘报道8月11日,《百名摄影师聚焦COVID-19》图片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楼展廊展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