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百年广东第一代“援疆干部”邓缵先 夙夜在公戍疆5县18年

河源日报 2020-08-02 07:08

■邓缵先像■邓缵先在新疆的亲人与他一同殉难于巴楚【人物介绍】

邓缵先(1868年—1932年),字思懃,号芑洲,又号毳庐居士、履冰斋主人,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人。早年涉足科场,曾任紫金县立高等小学校长等职。1914年,任紫金县议会议长;同年9月,应内务部第三届县知事试验,取列乙等,分发新疆后颇得新疆省长杨增新器重,曾任省公署文牍员、编辑员,政务厅总务科员、科长,新疆覆选区选举调查会会长等职,后历任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5县知事;政绩甚丰,民多拥戴。离任叶城时,百姓十里相送。1933年,他在暴乱中以身殉职,享年64岁。修纂有《叶城县志》《乌苏县志》,著有游记《叶迪纪程》及诗集《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

本报记者凌丽

1

求学丰湖书院

邓缵先出生于耕读之家,自他上溯五世,皆有科举功名,曾伯祖邓万皆曾历任福建沙县、清流、永定、连城知县。邓缵先排行老三,家境并不好,“世居碧峰下,耕读事相须。地僻尘嚣少,春来桑柘敷”,过着“穷年咬菜根,穷贫山泽癯”的艰苦日子。

《叶城县志》《紫金文史》等皆载邓缵先13岁时中秀才。参加考试时,考官见他年纪小,故意出了个上联来考他:“小孩儿青衣拖地”,缵先对曰:“大宗师洪福齐天”,人皆称善。但邓缵先自述从小体弱多病,资质鲁钝,6岁时才能像个正常孩子一样说话,跟着父亲读《孝经》,学唐诗宋词,练习作诗。直到晚年,邓缵先还记得父亲限定几个韵字,让他以暮秋为题写的那首诗,父亲对此诗赞赏有加,将原作“群峰拜绮檐”的“拜”改为“拱”,一字之改,更显蕴藉。

邓缵先幼时和邻家小朋友常玩军事游戏,聚沙成堡,泼水作湖,芦花作战旗,竹叶为虎符,一板一眼地学着军人操练。因为他曾听父辈说,在遥远的边疆有匈奴、胡人窥视着我中华河山,男儿要有报国志,将来好留名凌烟阁,这给邓缵先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北洋政府招考戍边官员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1883年,少年邓缵先考取秀才资格,随后前往惠州丰湖书院“深造”。丰湖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名士如汀州伊秉绶、梅州宋湘、和平徐旭曾都曾出任山长。邓缵先少年求学之时,正是清末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之时,沙俄、日本侵占国土,这种种屈辱,给国中志士极大震撼,无数人站了出来,救亡图存。时任丰湖书院山长、邓缵先的老师吴道镕,是与陈融、桂坫、叶恭绰并称“岭南四大家”的著名书法家、学者,对他影响极大。邓缵先曾以《夏日怀番禺吴太史澹庵夫子》为题,写诗怀念吴道镕:“一代儒宗归粤海,七年亲炙忆丰湖。”

丰湖书院7年求学生涯结束后,邓缵先开始到外面游历、走访,开阔视野。他在《访新宁族人记》中提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乙未,余肄业丰湖书院,课读之暇,由惠州至广州,由广州至澳门,又由澳门至赤溪。”回到家乡,各私塾争相聘他为老师,紫金很多私塾都曾留下他讲学的足迹。凤安郑氏族谱记有邓缵先在其私塾任教的事志,在族谱中为一个外姓教书先生立传实不多见,可见他当时的社会地位。此后,他先后任惠州白纱厘厂书记员、紫金团总局会办员、紫金县立高等小学校长。

2

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

1912年,邓缵先抵达新加坡任南洋雪茂埠华侨实业调查员,后任紫金县议会议长,并参与《永安县四志》修撰等工作。

1914年1月1日,永安县改名紫金县,并成立县议会,邓缵先出任县议会首任议长。7月24日,内务部即指示:“新疆一省远处极边,形势重要分发人员,惮于艰阻率多趋避,以致边疆要地任用无才。前经本部呈请由新疆举行特别试验,奉大总统批令照准在案。惟该省道途辽远,文物鄙旧,就地取材,囿于偏隅,人数既无多,人才尤虞缺乏,自非遴选熟悉边情,负有远志之士分发该省,整理一切,不足以开通风气、交换知识。于是特考试专备分发新疆任用,他省不得调用。”

1923年,同盟会元老于右任为邓缵先所著《毳庐诗草》作跋文,感叹新疆“去中州万里,山川辽廓,莽莽黄沙,中土人士所不轻至之地也”。杨增新也在呈内务部的电文中说“新疆……仕宦为畏途”。

幼年即有志于定边的邓缵先,以47岁“高龄”,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获选用。“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穷经腐儒事,奚以笔砚为。投鞭万里去,骏马如飚驰。”(《杂诗四首其一》)

据当时的《政府公报》记载:北洋政府内务部选拔的基层官员(知事)基本来自南方省份:湖南5人,湖北、广东各3人,四川、江西各2人,浙江、云南各1人。

3位广东人一同乘坐马车西行,由广东紫金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走了6个月,由迪化到疏附(含喀什)又走了2个月,用了整整8个月,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

因路程太过遥远,邓缵先在疆18年间,仅在1922年回家探亲一次。

初到新疆,邓缵先进入新疆巡按使公署内的政治研究所,学习外交、财政、警察、实业、法律、算学以及宣统三年所修通志,以熟识新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邓缵先留下来了,先是到乌苏县代理知事一年,在乌苏县上,开始了他主政新疆5县之旅:1916年,任叶城县知事;1917年至1918年,任乌苏县知事;1919年至1920年,复任叶城县知事;1926年至1927年,任疏附县知事;1927年,任墨玉县知事;1932年任巴楚县长。

3

治理乌苏灌溉农田

我国疆土广大,与多国接壤。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中俄两次划界,将伊犁、塔城外的哈萨克部落,喀什、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边境外之布鲁特部落一分为二,大部划为俄境。对新疆,沙俄更是心怀叵测。时任新疆督军杨增新令新疆各地续修地方志,溯其源流,以史志保卫国土。

邓缵先撰写的第一部县志,是《乌苏县志》。1917年2月至1918年12月,邓缵先出任乌苏县代理知事,奉令编纂《乌苏县志》。该志于1917年始纂,翌年脱稿,共分两卷,设有建置、地理、食货、职官、教育、交通、杂录七类,下有44个子目,配有县境图和县城图各1幅,沿革表、职官表各1张,共3.8万字,大大超越了前人所纂只有几千字的《乡土志》,是新疆民国时期县志编撰的范例,是新疆最早刊印发行的县志。

操着客家话的邓缵先,从遥远的广东到达西域,面对与家乡完全不同的民族、语言、社会、风俗、宗教,邓缵先不仅进行考察、了解,还形诸文字,修成县志,实在是付出了太多心血。

在乌苏县代理知事任上,邓缵先“就职以来,夙夜兢兢,唯恐陨越兹奉”,做了不少实事,“主政两年,遍至乌苏城乡,考察地理、体验民情,多有建树。先后修建五道桥、东关桥(今太平桥),便利交通;开挖60户庄新干渠及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余亩”。“东西两条支渠长100里,可灌溉土地4100亩,使当时全县灌溉面积达22000余亩。”(1999年《乌苏县志》)他离任时,乌苏“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

崔保新在其2010年出版的《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中认为,“水利的合理利用,必然增加可耕地面积,引来屯垦安居的民众,增加县域人口,为乌苏县的升级打下基础。1943年乌苏县列为二等县,1944年1月升为一等县。新中国成立后,乌苏很快成为塔城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县,改革开放后,更成为新疆名列前茅的强县。”

4

两任叶城县长“以史保土”

在乌苏留下了不错的政绩后,邓缵先于1918年调署人口达16万的叶城,1920年9月离任。叶城是汉代莎车、子合国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叶城知事一职是个“肥缺”,“前仆后继”,多有贪腐被查。

一身清白的邓缵先“捧檄遥从万里征”,从乌苏到叶城,一在天山北,一在天山南,两地相距1600余公里。快到叶城时,他们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黑风暴,幸得当地人指路,才幸免于难。

此时的南疆,英俄窥视,边务危急。邓缵先赴任不久,便奉令赴喀什昆仑山边界考察,调查阻止境外民众越界偷种,招募土人前往开垦,“以固边围而免侵越”。他于民国九年(1920年)3月14日起行,“骑犁牛,沿昆麓,探河源,逾流沙;陟头痛之岭,过身热之坂”,往返费时1个月。

“1962年,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有专家携带民国时期的《叶城县志》来叶城。县委书记薛义峰得知后,组织人员星夜抄录,遂留下这一珍贵资料。这本《叶城县志》共8卷,5.3万字。”(1999年《叶城县志》)这本劫后幸存的民国《叶城县志》,作者就是邓缵先。

《叶城县志》是邓缵先撰写的第二部县志。由叶城南行进入昆仑山主脉,沿途山高河阔,崖险冰封。

“年逾五十不为老,壮年出塞戍边垣。”1920年3月14日至4月14日,邓缵先每天都将当天的行程、所见记录了下来,举凡昆仑山北路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物产、矿藏、道路、河流、边民、哨卡等,一一记录在册,写成《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收录于《叶城县志》。

1920年3月22日,邓缵先一行或骑马或骑牦牛,8天走了640公里,到达八扎达拉卡,“卡在叶城县西南640公里,西距喀什道治960公里,北距省治1865公里,与坎巨提交界,亦通往印度国,防边戍边关系重要”。他在诗里这样描写戍边将士的精神面貌:“百战军威壮,三边朔气高。”

在这里,他对偷种的外民进行盘诘和驳拒,要求他们尽速离境,以后再不能越界来种。3月25日,邓缵先来到叶尔羌河上游。据土人云:“地质平坦较优的土地,时被坎部人侵占、欺凌,我侪人单力弱,莫可奈何。”

那时的邓缵先,并未想到40多年后,他撰写的《叶城县志》和上述日记,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成为中印领土之争重要的历史依据。

5

寂寞身后80年

1920年,邓缵先调迪化省政府任职。从叶城至迪化,行程约2000公里,他从1920年10月17日启程,12月26日抵达,一路“毳幕炊爨,土饭尘羹”,历时2个多月。他以途中笔记为基础,完成游记《叶迪纪程》,“纪其沿途地方山川形胜、经过道里远近”,成为当今研究西域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叶城时,他有两年没有接到家信,却有时听到一些家乡的传闻,大都不吉:故里盗贼如牛毛、珠江以东炊烟断、士兵攫人相摧残……

民国十一年(1922年)孟夏,邓缵先终于收到家信,信中说“垂暮慈亲,思念游子”,不禁“指随心痛,绪与肠回”,立即请假“绕道宁夏,渡溯黄河”,返乡省亲。这是他戍边18年唯一的一次回乡。思乡之情,贯穿了邓缵先生命中最后的18年。

自邓缵先戍边以后,对黄氏来说,夫君便如天上月,一夕成环,夕夕都成玦,聚极少而离极多。他曾给妻子写了好些诗,其中有《闺思》十首,赞妻子的心似明月、白璧、积雪、贞石、畦菊、松柏等,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爱。

1926年,邓缵先任疏附县知事。1927年任墨玉县知事。那时的墨玉县并不太平,一些分裂势力一直在英国等国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邓缵先艰难前行,一干就是5年。

民国二十年(1931年),邓缵先任巴楚县县长。1933年,新疆大动乱,治世桃源一变而为乱世绝地,“战乱双方均以巴楚为主要争夺地,……战乱之中,时年64岁的邓缵先,和他的长子(继子)邓俦卓、儿媳、孙子俱殒于巴楚。

自1933年邓缵先新疆遇害尸骨无存后,情深义重的黄氏一直在给丈夫做冥诞。18年后,即1951年,79岁的黄氏去世。

崔保新与邓缵先族人邓醒群,曾前往邓缵先任职过的县城追寻他的足迹,也曾前往巴楚探究他的遇难细节,但始终没有找到蛛丝马迹,遗憾而归。

在邓醒群、崔保新以及紫金文化学者黄海棠的推动下,邓缵先的诗文集已重新校点出版。诗文集“胸填朔气,字带边声,是阅历有得之作”。

寂寞80多年后,邓缵先重新走入广东、新疆两地民众视野。2014年9月1日,叶城县邓缵先纪念馆正式开馆。在邓缵先的家乡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已逾230年历史的邓缵先故居,在2011年、2013年、2015年先后被列为县、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河源市邓缵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邓缵先反腐倡廉历史教育基地挂牌成立。邓缵先曾经捐建的布心小学也更名为邓缵先小学。

新闻推荐

广东出台80条金融举措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湾区内居民跨境理财

羊城晚报记者戴曼曼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