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识破招录“陷阱” 省教育考试院郑重提醒:避开不在招生目录里的学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通讯员粤考宣
陷阱一:志愿填报找“专家”,小心被误导
近年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贴心服务”火爆。不少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等仿冒教育部门、招考机构或高校名义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的费用,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考生还可能被误导,丧失原本的录取机会。
提醒: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些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
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现场或网上咨询活动都是免费的,要认准他们的官方网站,不要相信其他非正规途径了解的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要牢记各批次志愿和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要求、按程序填报志愿,避免漏填、错填,更不要错过填报时间。要保管好志愿填报密码,不要泄露给外人,以防他人篡改志愿。
陷阱二:谎称有内部关系,花钱能补录
不法分子盗取考生信息后,利用考生和家长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通过“伪基站”发送低分也能提前录取的诈骗短信,或者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的幌子以花钱录取为由实施诈骗。
他们炫耀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或招考主管部门领导有“关系”,能拿到“内部指标”。只要愿意出钱,即使考生没上学校投档线,甚至没上录取控制分数线,也能将其“操作”到相应学校读书。然而,当家长将款项如数交完后,他们给出的都是伪造的假通知书,或者卷款逃之夭夭。
提醒:以往“内部招生”“特殊指标”“补录”等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还有骗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
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特殊类型的招生名单,都需要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公示。省招办必须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即便是招生院校投放到各省的机动计划,也只能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按照规定统一录取。非官方机构和个人都无法获知相关信息,所谓的内部指标,自然就不可能了。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的都是骗人的伎俩。
今年广东高考招生录取的时间大致安排如下:提前批次是从8月7日到8月12日,本科批次是从8月13日到8月28日,专科批次是从8月29日到9月11日。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省招办会根据录取情况公布征集志愿的资格线,参加征集的院校专业和缺额计划的信息,请广大考生密切留意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消息,以免错过征集志愿的填报。
陷阱三:协助查询录取信息,向考生家长“邀功”
每年招生期间,骗子住在招生现场附近的酒店,利用考生和家长提供的报名号或准考证,冒充考生家长或亲戚,在招生录取现场咨询点查询考生投档轨迹。对于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的,他们却向考生家长“邀功”,并借机收取钱财。
提醒:考生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省教育考试院从未委托或授权任何个人或单位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发布考试招生信息,并会将考生的录取结果发送给考生,所有考生只有通过官方指定的渠道才能查询到可靠的录取结果,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都不可信。
陷阱四:“野鸡大学”花样多,辨清
真伪莫上当
“野鸡大学”也称“虚假大学”“学店”,其以谋利为目的,通常采用与知名院校相似的名称,或者故意模糊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乱发文凭。这些学校都不具备招生资格、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考生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入其中,尤其是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更应谨慎辨别。
提醒:2020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3005所,均已在教育部官网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教育部官网进行核实。在名单内的高校才是国家承认的,否则就不是。广东共有154所高校名列其中,请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认清正规高校。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识破“野鸡大学”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省教育考试院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里没有的国内院校,最后都不能发放国内高校毕业证书。
新闻推荐
仕兴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4亿元。继7月22日全市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后,7月27日,中堂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