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省现存明代四大书院之一 冠山环翠书院幽

汕头日报 2020-07-25 01:15

书院正门

“院堂一鉴”

书院主题公园池塘美景

书院主题公园正门碑坊

■ 陈群歆/文 陈 楠/摄

冠山,自卢侗定居于此,文化氛围渐浓,遂成澄海人文胜地,在澄海县治未设于辟望村(今澄城)之前,是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明隆庆三年,知县蔡楠“捐俸银百金”修建书院。在历代邑人努力下,冠山书院成为澄海的文脉之源文化瑰宝,影响和促进了淳朴民风和好学求知学风的形成

冠山书院的起源,其实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得到北宋工部尚书余靖、枢密院直学士开封府事蔡襄、枢密直学士蔡抗等名臣的“交章推荐”,自是非同凡响。

他是卢侗,潮州前八贤之一。蔡襄说卢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久在岭南,众所称服。”意即卢侗朴实厚道,学术博洽精深,长时间在岭南做官,大家对他甚是佩服。但卢侗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变法。与执政者政见不合,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勇气。卢侗才华不仅未能施展,反而处处受到抑制,干脆“提前离休”,在熙宁九年即55岁那年,以太子中书舍人身份致仕返潮州,终老家乡。

归乡后,好多个日子的风雨晨昏,卢侗信步徜徉于家乡山水之间,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周易》,后定居于冠山。

冠山,又名“神山”,流传着许多奇幻色彩的神仙传说,更有丰富的文人骚客诗词、石刻作品,“冠山环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冠山,自卢侗定居于此,文化氛围渐浓,遂成澄海人文胜地,在澄海县治未设于辟望村(今澄城)之前,是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可以说,这是文化大师的魅力,也是冠山的神奇之处。但此时书院并未出现,或者可以说,卢侗只是种下书院的种子。让这一颗种子萌发的是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明朝隆庆三年,知县蔡楠“捐俸银百金”修建冠山书院,隆庆六年(1572)竣工。

蔡知县为何要修建冠山书院?我心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当我伫立在书院右侧山边大石上,瞻仰着蔡楠所书“攻玉”石刻及“攻玉铭”,心中释然。

攻玉铭曰:“有物于此,璧则完而,取之砻之,质则珍而。三人同行,吾则师而,不善改诸,德则新而。”大概意思是:有璞玉在这里,琢磨就能够成器,挑选它打磨它,发现它的资质并珍惜它。众人同行,我向大家学习,不好的地方改正,德行得以更新提高。

明朝地方官员的考核晋升并没有是否在任职当地修建书院的科目,蔡楠出自兴学育才目的兴建冠山书院,是澄海之幸,也是蔡楠之幸。林伦伦教授盛赞冠山书院:“澄海人的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我认为则得益于澄海冠山书院良好学风的滋养。”冠山书院影响的不止是书院的学生,更影响到澄海淳朴民风和好学求知学风的形成。

而蔡楠也为澄海百姓所惦记。冠山书院,“前祀朱熹,后祀蔡楠”。一位普通的县令,与理学大师同祀于讲学堂之上,是百姓对他极高的褒扬。

蔡楠的办学理念得到邑人的传承,书院大门有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清代邑人蔡祖坤撰写并书,大意是:礼仪之道在冠山开辟,追随白鹿洞书院的足迹;学问之业在澄海成就,更高更美追寻孔圣人的风范。这是对蔡县令《攻玉铭》精神的进一步高扬。

在历代邑人的努力之下,冠山书院成为澄海的文脉之源文化瑰宝,为广东省现存明代四大书院之一。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过这里,并为冠山赋诗:“寒食秧田千顷碧,飞花满县冠山游。”“一曲宋元遗韵在,冠山韩水此情长。”写出冠山乡村风貌以及千年文化风韵。

书院薪火相传,一直办到1905年晚清时期改为小学堂。1959年成为冠山中学,1961年成为上华中学校舍的一部分,1984年才停办,一度荒废。

2018年春,冠山书院焕然一新,化身为“冠山书院公园”。芳春台、槐夏台、素秋台、玄冬台、辩学苑、听风圃六大景点赏心悦目,佳木繁茂,异花缤纷。“鹅池”碧波,神山环翠,“院堂一鉴”的美景精彩重现,冠山书院成了新的传奇。

鲁迅说:“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

冠山书院是一方文化沃土,是喜欢精耕细作的澄海人的高产良田。

新闻推荐

青春重大抉择 何妨放眼远方

□阅尽又到高考放榜季,有媒体调查发现,广东76.09%的受访考生欲报读省内高校。逾七成本地考生想守在“家门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