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非遗新经济”成文旅融合时尚

南方都市报 2019-06-13 06:33

非遗传承人展示广绣技艺。

广东省级非遗项目———西关打铜。

国家级非遗—广彩。

非遗日已结束,但在广东,“非遗”项目和活动已化为我们的日常或生活方式。在广东,非遗,看得见。

广东的“非遗新经济”业已成为文旅融合的时尚。

非遗传承

广东实践

2019年,广东作为非遗活动全国主会场,围绕40项(如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全面展示其保护成果,总结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功经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和范例。

事实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我国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非遗也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是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记忆”的“幸福使者”,更成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和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对非遗艺术的重视越发“有戏”,从“输血”到“造血”式的转变,再到“非遗+”的成长,今年,广东更是大跨步地开启了“非遗”跨界的新经济,多款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令非遗新经济多方共赢,创新、时尚令非遗重焕活力,并取得永续性发展。在广东的非遗实践中,有非遗+动漫、非遗+旅游、非遗+游戏、非遗+电商等,都是这座“非遗大省”———广东的拿手好戏。

下一站:

非遗振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9个环节。振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目标。

今年,粤剧、梅州客家山歌等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广东还发布《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这是全国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报告,大数据为“非遗新经济”消费描绘生动的全息图像;更是将“振兴”提到了新的境界。

记者从该报告中获悉,“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其中,有49.5%为95后手艺人,传承人的技能水平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对非遗技艺盈利模式认知与非遗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提升,手艺人的自我认同感、版权意识、契约精神也在不断增强。非遗产品不仅有服饰、首饰、包包等,还进入到日常家居、文具用具、数码电子领域。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产品总监余红感慨道:“我觉得今年有个不一样的现象,我在大凉山看到一些年轻的手艺人,他们有比较高的学历教育,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他们回到家做民族传承的事情。这次来培训的30多个学员里,将近三分之二是年轻人,而且在从事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工作。”

总的来看,目前非遗项目手艺人队伍日益壮大且年轻化、高学历、技能和产能双提升,并逐步走向市场,有的非遗传承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如广东的唯爱工坊,将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并结合电商公益平台,不仅让非遗走回生活,更让非遗手艺人提供系统培训和订单支持,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非遗新经济”全链条打通。

文/南都记者肖阳

新闻推荐

广东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在深设培训基地 上门“消杀” 或需持证上岗

(记者陈小慧)当蚊子、蟑螂、老鼠肆无忌惮出没在身边,既会影响生活品质还容易传播疾病,不少市民会请一些消杀公司上门服务,但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