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运用新技术手段改革新闻教育 专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东莞日报 2019-06-11 10:48

■张志安

高考结束,如何填报志愿眼下已升级为不少家庭的“热词”了。前几天有位考生咨询,她一直以来都渴望成为一名记者,但是在网络时代,大家发声的平台越来越多,似乎人人都是传播者。有无必要报读新闻系?要当好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小姑娘一脸困惑。

“当内容生产者的主体和身份变得多元,当竞争的格局和内在的关系、逻辑法则发生新的变化时,主流媒体需要融合转型,新闻教育也需要改革创新。”这个问题,恰好也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院长、教授张志安非常关注的,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采访。

公共传播精英应具备多种能力

“在新的传播范式下,我们的新闻教育,将不只为主流媒体培养新闻工作者,还要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的自媒体去培养和教育人才。”张教授表示,对于学院来讲,希望培养的是公共传播的精英。

在传统采写、编评的基础上,公共传播的精英还需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融合内容的生产能力、公共链接能力和专业服务精神。“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其它,比如说更懂用户、理解用户、研究用户、洞察用户。另外还要更懂技术,至少不要陌生,不要感到害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张教授表示,他时常鼓励学生、新闻工作者要积极了解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等。

当然,公共传播的精英还应具有更强的全球化视野。“互联网让中国跟世界如此靠近,中国深度进入到全球化的语境当中,那么传播也是全球化的。”张教授说:“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国际视野,同时又坚持坚定他的本土关怀,就变得格外重要。”

在新闻教育改革方面探索

张教授告诉记者,在过去几年,学院在新闻教育的改革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我们把原来的四五个专业,合并成两个专业,就是新闻学和传播学。”除了更强调夯实基础能力的培养外,学院建设了文理交叉型、融合采编纪实影像、用户体验、大数据交互设计、支撑新媒体教育的实验室平台。“我们还建设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特点的省级理工科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全国新闻学院第一个理工科的重点实验室。”

“这些尝试和努力,就是为我们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去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撑。”张教授透露,顺应“互联网大学”教育方式和课程的改革,也为更加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要求,学院也更注重利用新技术改造和发展课堂,创造优质课程资源进行社会化共享。

张教授在中山大学开设的《新媒体素养》课程,每学期会开放给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放出的三百多个名额,每次都会报满,学生反响相当不错。因此,这门课程变成省级精品慕课,又称为中国大学的慕课,还获评了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关注他的人都知道,张教授非常“潮”,时常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其实,这也是他进行“常态化的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

从学校的通识课,到网络平台上的慕课,再到社交媒体产品矩阵的社会化的传播体系,形成一个新媒体素养的多层次传播的课程体系。张教授高兴地表示,这个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还不错。“未来我们会更加坚定,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手段,来对我们的旧知识进行改造,让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够走在前沿,也让我们的新闻教育能够引领国内新闻教育改革的潮流。”

人物简介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7年度青年长江学者,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

新闻推荐

国际档案日 重温新中国的记忆 首次在网上公布民国广东财政资料

南方日报讯(记者/杨逸通讯员/焦林涛)6月10日上午,广东省档案馆“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广东省委办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