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见人见物见生活 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谈文化遗产保护的“广东愿景”

南方日报 2019-06-08 07:17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前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畅谈文化遗产保护的“广东愿景”。他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要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岭南非遗资源,进一步发挥文化特色,扩大大湾区的文化影响,强化其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引擎。

基本实现非遗保护传承措施全覆盖

南方日报:今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作为非遗大省,目前广东非遗“家底”和整体保护情况如何?

汪一洋:截至2019年5月,广东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729人。市、县两级也基本建立起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体系。

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2亿元,2016年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2万元/人·年,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在实践中结出经验,宣传展示和文化交流合作、传承人群研培、传统工艺振兴等也成效显著,总体看来,基本实现了项目保护传承的目标全覆盖。

南方日报:广东非遗法规制度建设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0多年来,广东非遗保护在探索“规范管理、精准施策”方面,有哪些经验与成果?

汪一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国家非遗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专项资金管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等法规制度随后相继颁布实施,为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大对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与宣传力度,2018年启动的“非遗传承·法律护行”系列活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领导点赞,得到中央媒体的重点关注。

目前,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研究启动对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运行评估,为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形成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创造条件。

南方日报:振兴传统工艺与非遗传承能力建设,是近年非遗保护工作的焦点,广东如何推动岭南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汪一洋: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摒弃不顾社会历史条件、曲解非遗本质、无视传承人群权利和意愿的做法,让非遗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在保持非遗真实性基础上,我们推动非遗资源与现代创意、现代设计的跨界合作,实现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湾区“优质生活圈”提供文化供给

南方日报:非遗保护对当前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哪些作用?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的机遇,广东非遗保护发展将迎来哪些新使命与新布局?

汪一洋:非遗保护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挥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大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中心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新亮点。通过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传统工艺振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系列举措,推动了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助力粤东西北地区脱贫攻坚。非遗保护已成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

目前,广东(佛山)非遗周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将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发挥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趁势而上、主动作为,着力为湾区“优质生活圈”提供充足和优质的文化供给,为“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持,开启粤港澳三地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南方日报: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保护工作应如何开展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汪一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挖掘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古驿道等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让非遗项目深度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去,不仅能彰显岭南的旅游特色,而且可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质量,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取得双赢。

我们也将继续探索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方式,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对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实行整体性保护。同时,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通讯员冀前朱伟

新闻推荐

广东首次使用盲文试卷 考题内容和其他考生一样 只是用盲文制作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霞虹、刘晓星、方晴、徐静、李栋、张丹羊、林亦旻通讯员粤考宣)昨天是高考首日,全省约68.5万人参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