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治霾,成效几何? 透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
据新华社电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9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首次系统总结回顾了我国6年来治霾保蓝天的总体成效和主要措施。
珠三角9城市连续4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
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PM10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7%;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2%;北京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51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3%。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在发布报告时介绍,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实施,中国打响了史无前例的蓝天保卫战。中国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成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区域联防联控。2018年,这3个重点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48%、39%和32%;珠三角9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起连续4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减少到15天。
空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紧密相关。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日益显现。报告显示,在甘肃兰州,随着近年空气质量改善,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逐步下降。
保卫蓝天全社会形成合力
李海生介绍,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成效来自多方面的努力——2013年以来,我国制修订并实施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涵盖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各个领域,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迅速发展壮大,基本建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国家、省、市、区县4个层级的空气监测站点总数超过5000个;大力推进综合减排,实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老旧车辆,加快油品升级等。
报告称,在最近6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中,中国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中国模式。
北京市一家环境公益组织负责人马军等10人被聘请为环境日主场活动的特邀观察员。马军在当天的活动中表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是今年环境日提出的响亮口号,特别强调社会共同行动的力量。他举例说,近年来很多社会组织成为政府聘请的监督员,公众举报也成为推动一些污染企业进行环保整改的力量,全社会形成了蓝天保卫战的合力。
“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要看到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李海生说。报告指出,全国尚有六成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标,北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旧多发频发。下一步要继续强化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全民共治,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
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姆苏亚说,中国大幅减少空气污染的成果让人赞叹,有很多保卫蓝天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效仿。她呼吁全球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对抗空气污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耀瑞通讯员吴佳霖吴智雅)连日来,广东医科大学校园内开展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