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高企从小而美出发 广东高企数量全国第一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高企各地有故事
统筹:杨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何瑞琪、罗桦琳、杨博(署名除外)
高企(高新技术企业)竞逐,其势已成。截至2018年5月,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3万家,数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那么,“小而美”的高企如何上规模?少数派的新兴产业高企如何做大做强?城市之间的新兴产业如何形成互动和协同?本报全媒体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分赴多地展开走访。
风向:衡量地区科创活力重要指标
在科技创新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广州高新区自从1991年诞生以来,致力于打造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雨林”。
2018年,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两千家。
2019年,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使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强力引擎。
2018年广州高企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1万家。按照国家八大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广州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企占41%,高技术服务领域高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高企则分别占18%和17%。此外,新材料技术领域高企占9%,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高企占8%。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高企、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高企分别占3.7%和3%,航空航天技术领域高企则仅占0.3%。
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依照目前掌握的2017年佛山高企所属技术领域分类统计,占据主导的分别是佛山的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三大技术领域。这三大技术领域的高企分别占到佛山高企总量的36.2%、22.6%和18.0%。
而在大湾区东翼,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来看,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40%上升到2017的40.9%。
2010年至2017年,深圳市新兴产业(旧口径)增加值年均增速约为16.9%左右,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逐步实现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5524家增加到2017年11230家,两年实现翻番。
前沿:“慢行业”十年熬出“爆品”
与传统的认知不同,高新技术企业不一定是大型企业。根据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统计数据,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随着“双创”领域急速发展,新业态和新产业不断催生,体量小的企业,未来可能是彻底颠覆行业的风向标。因此,善于发掘“小而美”科技企业,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第一步。
在无人驾驶的发展势头下,高精地图成为了创业者争夺的一个新风口,精准的地图对无人车定位、导航、控制以及安全至关重要。硅谷高精地图创业公司DeepMap刚刚在广州高新区内创办了企业作为全球运营总部。DeepMap大中华区总经理刘澍泉说,由于行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他感受到政府办事高效,从与区政府签约到公司开张不过三个月;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了成长和容错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和更多的扶持,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好。”
从初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爬坡过坎。这不仅对企业技术、资金以及发展模式等都提出更大的考验,而且检验着政府的扶持政策是否起到实效,在企业遇到难题时及时关怀,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2004年,周振在广州高新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禾信仪器。质谱仪器研发周期漫长,是无法“揠苗助长”的“慢行业”。2009年最困难的时候,政府部门适时通过风投款项,帮助企业渡过经营难关。禾信仪器整整花了十年才“磨出”一款产品,如今它已是国内唯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复合增长率保持35%以上的质谱仪器制造企业,跻身全球行业前15位。
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集群,总孵化面积近600万平方米,规模占据广州半壁江山。
随着该区孵化集群的名气日渐打响,全球优质资源进一步汇聚。2018年,孵化诞生出PayPal、Dropbox、Logitech等产业巨头的全球著名创新加速器PNP落户该区,敞开了对未来的无限畅想。广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PNP广州国际创新中心可以利用全球化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科技和人才融合,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
尖端:抓住AI“算法落地黄金期”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尖端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赴英国留学的牛昕宇,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陆永青(WayneLuk)院士、两位创业伙伴蔡权雄、肖梦秋一起成立了深圳鲲云科技,致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鲲云AI应用开发平台”,让芯片实现人工智能化。
早在攻读博士期间,牛昕宇的研究课题就是“高性能计算定制化架构”。他曾给JP摩根等金融企业做了很多当时还叫“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工作。那时,他就敏锐察觉到了“市场的需求”。“我希望看到它在产业里有实际应用,这对工程人员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牛昕宇认为,鲲云科技之所以选择落地深圳,“最主要还是因为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较完备的产业链和灵敏便捷的销售渠道。在深圳,产业集群多,离我们的终端客户比较近,合作伙伴多。”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有知名高校资源,鲲云科技的多位创始人就来自香港高校。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充沛产业资源,牛昕宇相信,未来AI芯片的发展将带来人工智能场景的大变革。
而成长的核心和基础是技术。“现在有了新一代的机遇——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升级的关键时期,正是人工智能算法落地的黄金期。”牛昕宇认为,人工智能算法落地又要依托于一颗非常高能效的芯片,刚好鲲云科技的核心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算法落地需要支付价格、功耗、延时等成本,这些都将随着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发展大规模降低。未来,AI芯片将解决“算法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落地成本的降低又将推动更多用户和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最终让“人工智能技术变为人人可用的商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牛昕宇进一步表示,建立AI芯片领域的行业生态,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机会”和“最大的挑战”。同时,不仅要有芯片,还需要基于芯片非常广泛的应用,两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好的“生态闭环”。
牛昕宇也是深圳市鲲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他透露,目前该研究院正致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化技术平台,并与人工智能应用层的开放平台形成协同,提供基础计算资源,加速培育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以实现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突破及应用落地。
腹地:制造大市孕育互联网“种子”
制造业与智慧城市的纵深发展,在大湾区腹地也种下了互联网企业的“种子”。服务型高企正在成为都市中心的“新宠”。2015年,顺应“互联网+”的潮流,广东鸭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鸭梨科技”)应运而生。“创立之初,我们是为了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成本。”在佛山的广东省互联网+小镇,广东鸭梨科技董事长吴金军告诉记者,当时企业所发起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普及互联网+工程,让中小微企业在广东鸭梨科技的平台上“一站式”搞定企业网站、APP、微站和H5,迅速发展了60多家代理商。
“我们的定位是为企业提高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云平台。”吴金军转而表示,而在当下,随着新零售需求的发展,传统电商如何与线下零售展开联动营销,是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课题。互联网的线上获取客户成本在增高,需要在线下获取客户。2018年,为了给线下零售精准获取客户“赋能”,广东鸭梨科技孵化出仙果科技。
这家由互联网巨头、零售巨头的专家与IT高管为核心组建的高科技企业,成功将人工智能、计算视觉等前沿技术成果与门店的运营管理策略相结合。零售门店借助人脸识别就可以为客户“画像”、互动,并给予线下场景采集、分析客户数据的能力。几乎与此同时,广东鸭梨科技孵化出广东甜橙传媒,旨在以影视内容创作为核心,为不同人群打造垂直领域的短视频IP。
同样在佛山,广东奥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奥博)脱胎于帮助地方政府实现信息化建设等业务领域,却逐渐意识到,如果企业的业务仅仅局限于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软件开发和服务,会错失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在互联网巨头林立的环境中,广东奥博凭借在电子政务细分领域的积累,从2010年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涉足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领域,并向全国市场进军。
尤其在2012年至2015年之间,广东奥博在南京成功开发和落地智慧气象项目。该智慧气象平台能够通过与当地气象、农业部门的合作,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订制服务。
广佛:扮演孵化新兴产业“推手”
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间的合作,如广佛同城化,在促使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腹地扩散,扮演着孵化新兴产业“推手”的角色。
记者走访发现,在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不少佛山高企都有广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基因”或人才团队的“种子”。
2007年2月,叶德智等近十位来自广州的创始团队,在佛山创立了佛山市柏克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便是现在航天柏克(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航天柏克”)的前身。作为佛山电子电力产业的领军企业,航天柏克是国内少数能同时研发制造大功率UPS电源及EPS电源的生产厂商。“佛山电源产业配套完整,靠近广州中心城区。这是我们这批广州来的创业者最初选择佛山的原因。”在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航天柏克副总经理何万里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经历前三年迅速发展,柏克新能销售额与产值“双过亿”。此后,柏克新能的上规模发展,带动了上游产业配套,产业配套不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的筹建,为曾经想外迁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何万里表示,扎根佛山中心城区的关键原因是企业对用地的需求不大,佛山的服务型政府最终促使企业一心留在了这里。到了2013年,该企业从单一的不间断电源业务,形成了网络能源、新能源、应急供电系统、行业专用电源、电能质量管理等五大业务板块,并逐步进入产品创新的“结果期”。仅在2018年一年之中,航天柏克就有6款新产品问世。
何万里表示:“企业定位于高技术领域,占据了国内高铁应急电源市场超半数的份额。再比如航天柏克为港珠澳大桥打造的应急供电和电力保障系统,在海上能够防盐雾、防潮,助力大桥百年设计寿命的要求。”广佛同城,为航天柏克引进技术和人才提供了土壤。该企业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合作,先后有3至7人的博士团队到此工作,成功攻克储能系统项目难题。
湾区广角
警惕科技孵化器同质化
彭星国,广东省创业投资联盟主席、广东省科技孵化器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
广东总体新兴产业规模小,新兴产业高企的比例也相应比较小。“十二五”以来,各个城市都在培育高企认证的“苗子企业”,但并没有定义在哪个产业领域要重点发展什么样的高企。高企要继续做强做大,需要依靠减税降费,促进企业从事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研发与制造,吸引更多高企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其中,要鼓励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高企,要做强总部经济,但不要担心制造工厂性的企业外迁。国际上的案例证明,制造工厂外迁,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问题,但企业的研发、销售和总部管理还是会保留在中心城区。如何才能留住总部?大城市中心城区在大湾区分工上可以在做强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测试、鉴定、物流和金融等服务聚焦。城市要尊重根据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分工,不应倚重补贴吸引高企入驻。也就是说,城市要加强自身核心优势的建设和发展,要有胸怀。
现在科技孵化器同质化发展太严重,大多在做“二房东”。我建议多做专业化的孵化器,与当地的产业集群和未来发展的潜力结合起来,成批量成规模地针对某一个产业领域来孵化科技企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可以围绕原有产业基础,吸引更多与该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的企业来入孵,完善产业链体系并形成优势产业。同时,应当引导、倡导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做好产业分工,但首先还是要在交通和人才流动上做好互联互通。
培育壮大高企集群
李志坚,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建议实施中小创新企业成长行动计划,筛选200家以上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联系服务对象,全方位予以精准扶持。
高科技、高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两高四新”企业代表着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实施“两高四新”企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确保全市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一批规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可以实施科技企业孵化育成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发展“企业内生孵化、外延孵化”,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孵化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应该重视补足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首先要加大金融资本引导力度。遴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托管单位,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市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进入创投行业,吸引各类风投创投机构集聚,逐步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
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海科创板、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募集发展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本市优质的科技创新企业加快改制、挂牌、上市步伐。在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可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与PE、VC等风投机构实现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贷债权转股权等多形式创新服务。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孙小鹏)昨日,广东省以及广州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19年侵权盗版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