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松绑”博士论文硬指标强化过程考核,广东高校学子谈研究生培养 论文审查很严格 “水”的论文过不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上南方+
“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取消了!”22日,清华大学不再强制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消息在全国传开,刷爆了高校师生的朋友圈,更有高校老师激动地说:“让博士生教育重新回归人才培养,我举双手赞成!”在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的问题上,清华大学带了一个好头,但并非降低了评价标准,而是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与退出。
那么广东高校情况如何?南方教育智库采访多所高校发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两个月来,广东高校动作频频,先是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后,后是深圳大学公布132名研究生因学位论文不过关等原因退学。更加严格的规范意味着,研究生想要“混文凭”变得越来越难。
●南方日报记者姚瑶杜玮淦钟哲实习生曹颖
发表论文无硬性指标专家呼吁其他学校参考
目前,正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新一届硕士研究生招生名单公布之时,清华大学破除博士发表论文的硬指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新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要求,将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各学科将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暂未有广东高校实施类似做法,但不少学校和专家对清华这一创新举措表示赞同。
“刻意量化成果可能会导致学术失真。”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认为,清华大学这一做法需要勇气,在全国有引领作用,能鼓励博士生更潜心做好研究,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参考。
有网友质疑,没有了发表论文的要求,如何客观评价博士培养质量?冯增俊认为,现实情况是,不同高校的博士生源质量不同,高校设定考核指标无可厚非,但需要分清楚,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实际培养的质量并不一定对应,如何优化机制激发博士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是更重要的课题。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曾小军认为,目前国外很多高校不对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发表情况做要求,清华大学与国际接轨取消硬指标,有底气和能力,但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不具有复制性。“发表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是目前学术招聘看重的重要内容,博士以后要从事研究型工作,还是有发表论文的现实压力”。
高校加大分流力度深大132名研究生退学
实际上,清华大学虽然对博士发表论文的硬指标“松了绑”,但并非降低人才培养标准,该校明确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
教育部《通知》要求,培养单位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要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
“我们老师最近不断强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论文盲审也更严格,"水"的论文肯定过不了。”即将毕业的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林晓珊说,她和室友们写论文天天熬到两三点,“一点也不敢放松”。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3月份,华南理工大学对部分专业开展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工作,考核不通过的研究生将面临退学,按肄业处理。紧接着,4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要求各学院自行核查和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加强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审查或抽检。
过程严了,出口也严了。教育部《通知》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上个月,广州大学发布公告72名研究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作退学处理。紧接着,深圳大学公布2018年该校有132名硕博研究生作退学处理,74%的原因是因为学位论文不过关无法毕业,以硕士为主。
“学校历来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多年来已经形成"提示—预警—淘汰"机制,发现小问题就马上提示并尽可能帮助学生。”深大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后,既明确了学校和导师管理和培养的职责,也给学生提了醒,“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已是过去式,“严进严出”真正回归人才培养的常态。
“狠抓学位论文管理,从开题报告开始关注,才能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曾小军建议,研究生培养还要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培养环节,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注重课程培养过程的质量把关,培养学生大量阅读、思维表达等,也值得参考借鉴。
导师要做第一责任人老师坦言压力增大
“上个星期,我给实验室全体研究生发了一封《准则》,告诉他们顺利毕业需达到什么条件,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想鞭策学生们严肃对待学习。”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学军最近明显感到,做导师的担子越来越重。
教育部《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更要做人生领路人。
今年,岳学军新招入1名硕士、1名留学生。“我反复对他们强调,是否能准时毕业、甚至能否毕业都没人敢打包票,只有靠自己用心学习。”她听到学生反馈,他们现在感到压力大了不少,意识到必须努力认真学习,不能再抱有“混”的心态。同时,她也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构建完整的职能监管机制,明确导师和学生的权责,遇到问题时能根据规定给出公平的处理。
“导师要打破"老板心态",发挥引导作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曾小军说,由于具体每个老师和学生思维都有局限,双方的研究兴趣、性格等可能并不一定相适应,因此,建议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组建“导师组”实行团队责任制,学生能参与他感兴趣的研究项目,由更合适的导师指导,有利于学生发展。
新闻推荐
“食在广东”为你集齐“十全大补”汤方!只需扫上方二维码关注“食在广东”微信公众号,私信发送上方任一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