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六旬阿婆10年帕金森手脚抖不停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植入脑起搏器后不再颤抖

南方农村报 2019-04-15 10:18

省二医神经外科卢健军副主任医师正为英姐的脑起搏器开机。朱健摄南方农村报讯佛山南海的英姐(化名)患帕金森病十年,手脚也颤抖了十年。4月11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调控病房,一种“黑科技”——脑起搏器,瞬间让英姐颤抖的手脚停了下来。

省二医神经外科主任张勇教授表示,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前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三部分组成,这些部件植入患者体内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最新研究显示,DBS除了能有效控制症状以外,还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能够延缓疾病进展。

十年帕金森药物难控制

英姐今年60岁。10年前,英姐的右手开始无缘无故地抖个不停。有一天,走在路上的英姐突然感觉整个人被"冻"在了马路中央,一步都迈不了。在家人陪同下,英姐去了当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英姐,之所以“冻”在路上,是因为得了帕金森病。

之后,英姐一直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也不错。可是近2个月,英姐感觉不对劲,吃药或加大药物剂量也无法改善病情,英姐全身僵硬,不能步行,日常生活需要老伴照顾。在朋友介绍下,英姐找到了张勇。了解英姐病情后,经过综合评估,张勇认为脑起搏器手术是改善英姐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

经过精心准备,张勇成功为英姐的大脑植入脑起搏器。随着4月11日的“开机”,英姐颤抖的手脚缓慢的停了下来。

脑起搏器安全有效

张勇介绍,脑起搏器手术是一项比较新兴的微创高科技神经外科手术。它通过精准地植入大脑内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神经核团,调节控制运动的神经环路,使帕金森病人异常的运动环路恢复平衡,以达到减轻和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

张勇解释,脑起搏器手术相较以前的毁损手术,更安全、微创、可逆和可调节。它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僵直、震颤、动作迟缓,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脑起搏器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般来说,正规服药,病程4-5年以上,出现明显的药效减退和异动症等并发症,是进行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张勇说。

坚持内外科综合治疗

张勇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脑退化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早期的行动迟缓、肢体抖动,晚期的表现四肢僵硬和运动丧失,早期的药物治疗和适当时机的脑起搏器手术,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张勇表示,要对每位帕金森病人进行内外科结合的长程慢病管理,治疗上既要满足当前运动症状改善,也要使得病人能够长时间的自主料理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张勇表示,省二医整合神经内外科资源,建立“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开展广泛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帕金森病人实行“一站式管理”,方便患者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术后管理。

重视早期三个信号

“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使得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常常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经过2-3次就诊才能明确诊断。”张勇强调,为了及早发现帕金森病,当出现身体发出以下三个信号时,就需要格外重视。

第一,运动迟缓。开始可能会感觉单个肢体动作欠灵活,动作的速率和幅度变小。

第二,静止性震颤。安静状态下肢体可以出现不自主的抖动。

第三,肢体僵硬和强直。在生活中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头及躯体前屈,正常的翻身和起床都会变得困难。

除了三个典型的运动症状外,早期的帕金森病人还可能出现很多非运动症状,甚至这些症状更早出现。例如:嗅觉减退、情绪低落、抑郁、睡眠障碍,多梦易醒、易出汗、尿频、便秘和阳萎等等。

张勇表示,出现手抖等症状不一定是帕金森病,切忌自己下诊断,一定要到医院经过帕金森病专科医生的专业评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明智的选择。

新闻推荐

抗癌药吉非替尼片降幅高达76% 药品集中采购 给你广东省了多少?

近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在“4+7”11个城市步入落地实施阶段。通过“打包”“4+7”城市的采购量,实施带量采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