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协同创新,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 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实现多项“世界之最”

广东科技报 2019-04-12 11:51

无人机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新华网图片本报讯(记者冯海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超长钢结构、“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创的海底隧道“半钢性”沉管结构、大型钢塔整体吊装……港珠澳大桥这座飞架粤港澳三地的超级工程,通过多个单位协同创新,创下了多个世界纪录。成果“港珠澳大桥建设与运营技术”也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3家单位协同攻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

港珠澳大桥始建于2006年12月1日,完成于2016年5月30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共同参与。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级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超长钢桥面铺装、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在建设期间,13家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组织、全力攻关,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目前,港珠澳大桥的研究成果已获授权专利2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建立试验平台两项,发表专著10部、论文145篇,获国际大奖三项。经交通运输部和中国公路学会组织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岛隧集群工程建设和管理核心技术,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建设技术体系和标准。如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并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还提出了大桥建设与运营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大桥建成,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需求引导设计施工,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地处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空管制等诸多因素约束的伶仃洋区域,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抗8级地震,抵御16级台风。其建设条件复杂,技术标准高,涵盖了交通行业内路、桥、隧、岛等各项工程,技术覆盖面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技术挑战。

在2003—2009年6年的前期研究工作期间,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成立的“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论证,共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51项。在各方的努力下,协调解决了大桥登陆点、桥位方案、桥隧工程方案比较、口岸查验模式论证、投融资方案、通航标准及锚地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等关键问题。

同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组织相关单位一起攻关,参考了欧盟Duracrete计划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沿海已有二十多年的暴露试验站的暴露实验样本资料,首次构建了基于可靠度的120年耐久性钢筋混凝土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模型,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2017年,这条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表明,中国在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跨境工程组织管理和决策协调机制等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建设过程中推行的“需求引导设计”,以及“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等设计施工理念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

■链接

港珠澳大桥之“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

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新闻推荐

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蒋顺进不忘初心,勇攀科研高峰

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蒋顺进。(清远日报记者吴明摄)寒门学子发奋图强蒋顺进的家乡坐落在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