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20个单位和个人获得民政部最高荣誉奖 “孺子牛奖”以及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扶危济困的德政善举 雪中送炭的为民情怀

南方日报 2019-04-11 06:41

茂名市社会福利院医护人员正在给患儿做雾化吸入治疗。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费英英陪着孩子们看图书。

广州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配餐,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以及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向社会公布。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保育部副部长费英英荣获“孺子牛奖”。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等10家单位入选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周惠明等6人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刘萍等3人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彰显着“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民政服务对象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撰文:李强汪祥波汪棹桴莫冠婷叶金鑫编辑统筹:李江萍

孺子牛奖

育孤17年,她是1500多名孤残孩子的“英英妈妈”

让每个孩子都能

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一座安静的小院里,生活着近300名孤残儿童。这里是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也是这群特殊孩子的家。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费英英。

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有费英英的陪伴抚育,孩子们并不孤单。

从19岁的少女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保育部副部长,17年来,费英英一直坚守在这里。她累计护理了1500多名孤残儿童,帮助800多名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日前,费英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她说:“这份荣誉将鼓励我继续前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孤残孩子都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一声“妈妈”,让她坚定留下来

2002年,19岁的费英英从重庆民政学校毕业,应聘到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成为第一批保育员,负责护理婴孩。

福利中心的孩子,很多患有残疾或各种疾病,每天三班倒照顾他们,工作琐碎繁重。因忍受不了压力,和费英英同一批从全国招聘来的10多个同事,不到3个月就陆续辞职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人还留在岗位上。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她的内心也动摇了。

过了没多久,有一天,费英英带着一名叫奇奇的孩子去医院体检。在医院大厅里,奇奇突然停下,两只眼睛一直盯着旁边的一位小朋友。费英英顺着奇奇的目光看去,发现那个孩子左手拉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

奇奇抬起头来问她:“英英姐姐,为什么我没有妈妈?”当时,费英英的鼻子一酸,摸了摸奇奇的头,俯下身子把他抱起来,哽咽着说:“奇奇,英英姐姐就是你的妈妈,福利中心就是我们的家。”

几天后,费英英正忙着给孩子们分午饭,突然感觉有人扯住她的衣角。她回头一看,发现是奇奇。奇奇仰着头,怯怯地喊着:“妈妈,妈妈!”

费英英愣了一下,忍住眼泪搂着孩子说:“乖,妈妈给你盛饭……”她说,那一刻,尽管自己尚未结婚,但心中的母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那声"妈妈",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声音。孩子对我如此信赖,是难得的缘分,我应该留下来。”

从那时起,费英英就暗暗下定决心,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也不再动摇,她要用自己的爱心呵护这群孩子,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照顾病童错过家人17个电话

“克服困难,留下来。”费英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远在浙江的父母。让她略感意外的是,父母很支持她的选择。“照顾弃婴,是很光荣的事情。”妈妈对她说。

家庭的支持、父母的理解、孩子的信任,坚定了费英英留下来的信念,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费英英还记得,2002年福利中心接收了一名早产女婴,体重刚过1公斤,且发育不良,在费英英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不仅长肉了,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10个月时,她的体重长到了5公斤,费英英很开心。不久之后,孩子被一户爱心家庭收养了。“她走的那天,我喂她吃了一碗米糊糊,给她换了一件有红色点点的衣服。”

有个叫观山的孩子,4岁被遗弃,初到福利中心时,患有严重的脑积水。费英英悉心照顾观山,孩子也对她特别依赖。

2005年的一天,费英英正在休假。福利中心打来电话说,观山病情加重,要立刻去医院做手术。挂了电话,费英英马上赶回福利中心,把孩子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手术后,观山昏迷不醒,费英英一直守在身边。又困又饿的她,只能不停地喝白开水。其他病人的家属问她:“小姑娘,这孩子是你弟弟吗?家里人怎么不来呢,今天可是过节啊!”

这时,她才想起来当天是中秋节。打开手机,她发现屏幕上显示了17个未接来电,都是远在家乡的妈妈打来的。费英英赶紧把电话拨过去,听到妈妈的声音,忍不住哭了出来,过了好久才憋出一句话:“对不起,妈妈,我在照看一个生病的孩子,他没有妈妈。”

在费英英的悉心照料下,观山终于睁开双眼。“看着观山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一切辛劳都值了。”费英英说。福利中心孩子大多数患有疾病,有的甚至是不治之症。做这份工作是要用感情的,不投入感情根本坚持不下来。

“我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孩子”

每年春节,费英英都在福利中心跟孩子们一起度过。曾有朋友问她,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吗?她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当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不会站立的孩子能走路了,不会说话的孩子开了口,什么杂念都会从她心头消失。

10多年来,福利中心的很多孩子被爱心家庭收养。每当一个孩子要离开,费英英总会万般不舍,但想到孩子从此有了父母,有了温暖的家,她又会觉得特别欣慰。费英英说,这些孩子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缓解工作压力,费英英平时会弹弹古筝、吹吹笛子。她还爱好文学,喜欢读诗歌、散文。工作之余,她通过自考,考入华南师范大学进修汉语言教育,还考取了高级孤残儿童护理员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她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育孩子们。

在孩子们眼中,费英英是姐姐,也是妈妈。每次看到她,孩子们都会围上来,不愿离开。有一次,有人送给一个小朋友两块巧克力,孩子舍不得吃,一个劲儿地问:“英英姐姐在哪儿?”第二天,孩子见到费英英时,从床垫下摸出早已融化的巧克力,塞到她手里。费英英说:“那一刻,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望着孩子们的笑脸,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孩子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孩子。”费英英说。

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

推动广州养老服务体系

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州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906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体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广州已经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一批引领全国全省的可复制可推广创新成果,多项工作模式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目前,广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建设养老床位6.4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40张,护理型床位占50%,民办占70%,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居于全国前列。省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全省33%,五星级占全省47%。同时,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居家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65.74%;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85%。

特别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社会组织唱戏、社会各界多元参与,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社会力量成为了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广州目前70%的养老床位、85.5%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88%的长者饭堂均由社会力量供给。

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

将日常康复和教育

融入全天候生活养育

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集孤残儿童养育、养老、收养对象康复治疗、社区居民基本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公立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目前,中心养育了500名孤残儿童,收住了100多名老人。

2013年,该中心新址项目开工建设。为了让新中心尽快投入使用,该中心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把办公室搬到工地工棚,全程参与新址建设。2017年6月,新址正式启用,完善的硬件设施、崭新舒适的环境,赢得社会各界广泛点赞。

为了做好儿童养育工作,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推行养教康一体化养育模式,将日常的基础康复及教育活动融入到24小时的生活养育当中。同时,合理增加模拟家庭数量,让更多孤残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将儿童知识教育、游戏与康复教育融合,实现院内儿童教育全覆盖;为行动不便的孤残儿童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康复上门服务。

此外,加强孤残青年技能培训。通过开设技能培训班、加强与爱心企业合作等方式,帮助孤残青年就业。针对养老服务,在做好老人日常照料的同时,将文化养老、智能养老与基本养老紧密结合。

佛山市南海区民政局

建设智慧养老

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民政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取得良好成效。

2016年,南海区启动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经过持续示范创建,城乡社区民主协商、民主管理等制度日趋完善,综合服务设施、人居环境等得到进一步改善,形成了集发展、治理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建设体系。2017年,南海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在养老服务方面,南海区积极推进“南海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让养老服务和“互联网+”结合,平台可实现老人数据统计、消防责任监管、SOS紧急救助等功能。同时,将线下养老机构纳入该平台,布点建设社区幸福院,并以点单的形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一网三层”养老服务体系。

南海区以“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在去年的第四届社会服务洽谈会上,南海区抛出400多个政府购买项目,总预算达1.66亿元,招揽优秀社会组织,服务领域涵盖养老助残、婚姻家庭、青少年关怀、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廉江市殡仪馆

推动殡葬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湛江市廉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无形中加大了殡葬改革的难度。为方便群众办丧,廉江市殡仪馆24小时随时待命。无论寒暑,也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报丧电话,工作人员会马上开展服务。

为规范殡葬管理,廉江市殡仪馆不断完善馆内各项规章制度,出台司炉员节油奖、司机无事故安全奖等岗位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规范火化遗体档案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实现火化遗体一具一档,并将建馆以来的10多万具火化遗体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实行数据化管理。全面推行凭《死亡证》办理遗体接运火化,规范人口死亡证明管理工作。

在殡葬服务方面,推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结合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不同的丧葬需求。清明节殡仪馆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深入宣传节地生态安葬、惠民殡葬政策。

茂名市社会福利院

打造粤西地区

优质社会服务品牌

茂名市社会福利院有着响亮的名片:全国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省首批社会工作服务试点机构、茂名市医养结合试点机构……自建立以来,茂名市社会福利院在孤儿养育、康复、教育、养老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在茂名乃至粤西地区社会福利院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自2011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以来,茂名市社会福利院共为阳江、湛江、茂名地区17间福利机构300多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康复后可以行走的孩子达到112名。茂名市社会福利院派出工作人员每年两次到粤西地区福利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将各种不同类型脑瘫儿童的评估方法、康复训练方法、康复技巧等制作成视频,分享给粤西地区福利机构及国内其他有需求的福利机构。

此外,茂名市社会福利院积极服务社会,自2011年承办省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以来,免费为社区老人服务超过10万人次,尤其是坚持6年多来每月为城市困难老人、重点救助对象免费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及家政服务,受到大家的点赞。

怀集县社会福利院

让每个孩子的童年

都能感受家的温暖

肇庆市怀集县社会福利院是广东省首家以家庭模式管理的公办民助儿童福利机构,专门为全县学龄孤儿和困境儿童提供家庭式生活、成长、教育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童年享受家庭的温暖。

虽然这里的孩子们大都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在福利院内,他们享受到了别样的亲情。

福利院将传统亲情文化融入教育管理之中,采用“大家带小家、大手拉小手”家庭式管理模式,孩子间以兄弟姐妹相称,根据年龄分段,组成几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由一名“爱心教师”任小家长负责管理,轮流值日做家务。读小学的孩子,每天由值日“小家长”接送;读中学的孩子,骑自行车往返。“小家长”还会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使不同特点的孩子均能发挥其所长,培养他们的兴趣、技能,使之成长成才。通过这样的方法,福利院先后培养出本科生2人、大专生3人、中职生37人。

福利院创造条件让孩子主动融入社会,组织热心公益的普通家庭到福利院体验交流,与福利院孩子们同吃同住,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惠州市民政局

筑牢困难群众

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逐年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标准、实施困难群众二次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设立五保照料护理标准……近年来,惠州市民政局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强化底线民生保障,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基层民政工作等方面,惠州市民政局不断发力,全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城乡社区为单元,加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目前,惠州公共服务站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居民不出社区、村民不出村可以办理33项基本公共服务。所有镇(街)都设立民政办,并按不少于4人标准,配备民政专干,村(社区)都有民政助理员。

梅州市殡仪馆

重视人文关怀

积极宣传殡葬法规

今年3月31日上午,梅州市殡仪馆举行了一场以“敬畏生命、故有所尊、绿色殡葬”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近年来,梅州市殡仪馆秉承“文化立馆、制度强馆、管理治馆、服务兴馆”的发展理念,坚持将文化精髓贯穿于人文环境,不断提升殡仪文化内涵。

梅州市殡仪馆内建有广东省殡仪馆行业首家文化驿站。驿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免费提供文本书籍、多媒体电视等数字化阅读,突出文化鉴赏、文化休闲、文化宣传等功能。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舒缓心情,提升殡仪馆文化品位的同时,成为展现城市文化脉络、学习宣传的重要阵地。

殡仪馆还在业务办理区、家属休息区、家属休息长廊、文化宣传廊等办事群众较集中区域,积极宣传殡葬法规、现代殡葬文化、客家殡葬习俗等,营造良好的殡仪文化氛围。

河源市殡仪馆

让逝者安息

让家属满意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这是河源市殡仪馆的努力方向。近年来,河源市殡仪馆积极推进殡葬改革,不断强化服务质量,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仪服务,遗体火化率达100%,殡仪服务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殡仪馆工作人员看来,要消除人们对殡仪馆的误解和害怕,必须设身处地为逝者家属着想,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为此,殡仪馆从改善环境入手,设立指示性标志、咨询服务台以及丧属休息室,尽可能满足丧属的合理要求。同时,开通24小时服务电话,制作服务流程图和服务指南,上墙公布各种服务项目和价格,实现殡葬服务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殡仪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河源当地风俗习惯,殡仪馆还增加了复杂整容、鲜花服务、灵车装饰等服务项目,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积极落实殡葬惠民措施,减免办丧困难群众基本服务费用。为改善群众治丧环境,在丧葬用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支出、更新技术,改进操作工艺等手段,做到殡葬服务收费不增、服务质量不减。

东莞市婚姻登记管理中心

在创新服务中

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004年,东莞市婚姻登记管理中心成立。15年来,该中心积极创造良好的便民环境,为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式、关心式、全程式的贴心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群众好评。

优质服务离不开规范制度。该中心注重在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婚姻登记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对中心的日常管理、业务工作、特殊情况处置以及婚姻登记员的言行举止等作出具体规定,提高了婚姻登记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此外,注重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不断增强工作人员对婚姻登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登记工作不再局限于办理结婚、离婚等业务。该中心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举措,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切入点,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和形式多样的婚姻文化宣传活动。社工利用专业手段,为群众免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群众最大限度保护婚姻,维护家庭稳定。同时,该中心还邀请婚姻法律专家驻点,免费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刘萍

福利院是家她就是孩子们的家人

因为长年陪伴,精心照顾,刘萍被福利院的收养人员称为“萍姐”。福利院是家,她就是收养人员的家人。

14年前,刘萍进入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工作,先后从事过幼儿园教师、护理员、康复员、助理社工师、男青班班长等岗位。凭借着一颗真心,她也获得了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刘萍现在是福利院青年区副区长,她长期服务的男青班是福利院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班区,据她介绍,这里的收养人员均为残疾男性,不仅人数最多,年龄跨度(7-60岁)也最大,并且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及肢体双重残疾。不过在刘萍看来,不管年龄多大,这些收养人员都是她的孩子。

2014年至2018年,男青班先后接收了多批由其他生活区流转过来的收养人员。其中,一名叫小翔的孩子让刘萍最为印象深刻。

小翔刚来时,非常叛逆。每次他发脾气时,刘萍都陪在身边,等他发泄完了,安静下来时,再和他谈心,疏导情绪,帮助他建立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

半年时间里,小翔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与同龄人也可以玩在一起,还会礼貌地称呼每一位护理员。有一次,残奥中心的教练到班询问是否有符合资格的残疾适龄儿童时,刘萍马上就想到了他。在刘萍的推荐下,小翔进入了广州市残奥中心参加集训,并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运动选手,还获得过多项比赛的冠军。比赛训练之余,小翔也一直与刘萍保持着联系。

“如果有孩子对我说想出去看看,我支持他;如果他们有话想向我倾诉,我也耐心地听他们说。”刘萍说,希望男青班的孩子们好好生活,把福利院当成自己家,把她和其他护理员看作家人,看作可以依靠的对象。

珠海市殡仪馆火化车间主任林亚球

29年守候“人生最后一站”

他是一名火化工人,29年如一日,默默守候人生最后一站,让逝者安然离去,给生者心理安慰。他是珠海市殡仪馆火化车间主任林亚球,刚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28岁时,年轻的林亚球进入珠海市殡仪馆,成为一名火化工人。面对这份在他人看来略显特殊的职业,他怀着一颗尊重之心,用真诚服务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有一次,珠海市殡仪馆接回80多具遗体。由于火灾事故,运回的遗体很多是残臂断肢、全身烧焦,无法辨别面容。每一具遗体运回来,林亚球都会先给遗体消毒,然后小心翼翼地清洗、缝补遗体,为逝者保持最好的遗容。

为完成工作,他连续两天两夜不曾合眼。“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逝者家属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我们更不应该怕辛苦,要把逝者的身后事做到最好。”林亚球说。

对于逝者家属的“情礼”,他一概不收。曾有一次,他正在做遗体火化前的准备工作,逝者家属把他叫了出去,掏出一个大红包和两条中华牌香烟,对他说:“我父亲吃了一辈子苦,没享受到儿子的清福,希望您能在火化的时候烧得更好一些。”面对这份“情礼”,林亚球婉言谢绝了。他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以最专业的技术做好火化工作。”

为了检修火化设备,他要弯着腰钻进高70厘米、宽80厘米的火化炉炉膛内,拿着手电筒,戴着口罩和手套,蹲着或者跪着作业。每次一待,就是40多分钟。这样的检修,每周要进行一次。多年来,林亚球从不懈怠。

林亚球经历过误解和偏见,但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果大家都不干这个工作,最后由谁来做呢?”林亚球说,“工作总归要有人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踏踏实实干下去。”

潮州市殡仪馆火葬场办事员黄树源

帮助逝者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因为父母都是火葬场员工,黄树源在很小的时候就听他们讲述过殡葬工作中的种种见闻:整理交通事故中的逝者仪容、独自在太平间彻夜守候……1999年高中毕业后,他也进入潮州市殡葬管理所工作,成为了一名殡葬从业者。

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第一次参与火化遗体的经历就给了初入殡葬行业的黄树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当时想打开炉门查看情况,但是一开炉门,炉里正在燃烧的灰烬扑了出来,当时心里真不好受。”

然而这没有吓倒他,反而让他下定决心要做好殡葬服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或是难题,他总是不逃避,和同事们排难除险。

2012年夏天,单位接到丧户电话,请殡仪馆派人来接收遗体。于是黄树源跟另一个收殓工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赶到现场。

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发现得较晚,尸体已经高度腐烂,同行的人都不敢上前,只有他和组长上前进行清理。此后的运送、火化,黄树源都参与其中,帮助这位逝者体面地走完了最后一程。逝者家属对他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从在火化车间工作,到外勤接运遗体,黄树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世俗偏见,加班加点,全心全意为丧属服务。

2005年和2010年,黄树源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在单位值守,没能陪在妻子身旁,只能由家人帮忙照料。

工作20年来,黄树源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还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今年,他获得了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年的职业生涯,也让黄树源对于殡葬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份高尚的职业。”他评价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旅程,能够帮助他们走完这最后一程,我觉得非常光荣。”

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广东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周惠明

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在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周惠明坚持深调研,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出台一系列政策规章,为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为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他参与修订广东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村务公开条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推动贯彻落实。他牵头研究和编写的多篇论文,在民政部理论研究课题征集活动中,荣获多项荣誉。他还参与研究和撰写了基层民主议事协商“五民主五公开工作法”,成为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模式。

同时,他牵头编写《广东省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规程指引》一书,对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培训辅导和实践指导,督促规范选举程序,确保全省村(居)民委员会依法依规、平稳顺利完成换届选举。

为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他推动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加选举试点工作,让非户籍委员直接主动参与社区决策、管理和服务,为促进外来人口融合提供了路径。他还推动开展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专项改革试点、省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与村(居)民委员会双向考核试点等探索实践,在全省推广复制村民议事协商和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经验,推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延伸到村(社区)。

深圳市龙岗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党建)办公室主任赵丽娜

“双轮驱动”助推社会组织发展

在深圳市龙岗区,2000家社会组织遍布大街小巷,覆盖社会工作、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龙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圳市龙岗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党建)办公室主任赵丽娜说。

从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14年来,赵丽娜认真贯彻民政局党组意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致力于龙岗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以往,社会组织发展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明显,党组织作用弱化。”赵丽娜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按照社会组织党委统一部署,她带领科室同事开展了社会组织党建“第一难题”大调研,形成了社会组织党建“1+2”成果,即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相关政策文件界定了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为实施社会组织党建针对性、灵活性培训提供了基本遵循,并成功探索出党委监管社会组织的有效办法。

针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赵丽娜和同事们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了“1+3”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即一个《办法》加三个配套《指引》,强化全过程监管,解决政府购买服务“放”与“管”不平衡问题,提高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

“历经耕耘,方见春华秋实。”赵丽娜欣喜地看到,在全体龙岗民政人的努力下,龙岗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实践证明,只有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党建与业务双管齐抓、双轮驱动、互促共赢,才能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顺德区颐养院院长梁佩玲

撰写老人护理手册当老人的“贴心人”

“对我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保持一颗赤诚之心,竭尽全力想老人所想,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佛山市顺德区颐养院院长梁佩玲说。

2001年,梁佩玲踏入养老服务行业。刚开始,亲友们并不理解她的选择。然而,她没有放弃,决心要在养老行业干出一番作为。

刚入行3个月时,有一天,梁佩玲正和老人们聊天。突然,身边的廖伯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她的面前。梁佩玲马上俯下身,为老人做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不幸的是,廖伯最终还是离开了。“我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这么近,我开始反思该如何善待生命,服务好老人的余生。”

在她看来,老人们都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需要关爱与陪伴。照顾好老人,更要付出耐心和真心。老人院的文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渐渐连儿子都不认得。得知这一情况,梁佩玲详细了解了老人入院前的情况,为他制定了特殊的入住照顾计划。渐渐地,文叔的情况有所好转,开始适应老人院的生活。

18年来,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规范养老管理,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她结合多年养老服务经验,编制了300多页、共计18万多字的《护理服务工作手册》,让护理服务有制度可循,操作流程有章可依,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

江门市新会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志强

尽己所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

作为一名基层救助站的站长,李志强日常面对的都是社会上的特殊困难群体。而李志强则一直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有病就带他们去治疗,没饭吃就给他们提供食物,同时尽力帮他们找到家人。”

2011年,患有精神障碍的16岁男孩小龙出门玩耍时,误上了一辆开往新会的公交车。到达新会后,有好心人报警将他送到了派出所。但因为无法掌握其个人身份信息,且小龙并不愿意和人交流,辖区派出所又将他送到了救助站。

经甄别后,新会区救助站及时将小龙纳入救助对象,并联络当地医院对他予以救治。同时报请公安机关为其采集生物DNA信息上传全国失踪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终于在2018年,小龙的父母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儿子。

为了让像小龙一样的流浪乞讨人员能够早日返家,这些年来李志强一直不断完善各类人员查询机制、简化查询手续。能确认身份的,联系其亲属接领、提供返乡乘车凭证或及时护送返乡。

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求助者,通过口音识别、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信息、媒体开展寻人、向公安部门寻求帮助等方式,利用人脸识别、生物DNA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寻亲服务,近年来成功帮助86名特殊困难受助人员及时回归家庭。

2018年初,在新会区民政局的支持下,李志强又主动与新会公安机关协调沟通,为救助站43名无法查找到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统一办理落户手续,将他们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并资助他们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肇庆市殡仪馆副馆长陈建标

推动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

1999年,陈建标到肇庆市殡仪馆参加工作,从殡仪馆的一名职工到副馆长,一干就是20年,并在今年获得了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刚入行的时候,广东正实施全面殡葬改革,改革要求遗体100%火化。那时有人对殡葬改革不理解,所以刚开始我们的工作遇到了一些阻力。”刚入行时的场景让陈建标记忆犹新。现如今,肇庆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7000多具,遗体火化率一直保持在100%。

为了能让群众更进一步理解并接受文明殡葬理念,每年4月“殡改宣传月”期间,陈建标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印制宣传小单张、悬挂宣传横幅、准备祭扫用的鲜花等,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开展文明祭拜活动。

除了倡导市民群众树立节地生态殡葬的理念,陈建标还积极组织单位开展殡葬服务作风建设,他说:“殡葬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作为一名殡葬服务工作者,首先要明白殡葬服务的工作理念,恪守人道主义精神,视丧属如亲属,以负责任的态度为逝者服务,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罗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树华

用心用情用爱做好民政工作

提起这次获奖,云浮市罗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树华说:“我喜欢干帮助别人的事情,群众好,我自己心里舒坦。”

2018年8月11日,罗定市连降大暴雨,太平、罗镜等镇(街)出现水灾,特别是太平镇受灾群众2.6万人,急需转移群众9500多人。

可当天又恰遇曾树华的妻子患病紧急住院,需要马上手术。他未来得及跟医生说妻子的病情,便立即赶赴灾区现场,组织群众紧急避险、转移和开展救助工作,这一干就是一天一夜,直到确保没有落下一个受灾群众,曾树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记起,妻子还在动手术,他赶紧打电话过问妻子的情况,内疚地对她说了句:“对不起!”

对他来说,困难群众的事,就是他的事。在一次下乡过程中,曾树华发现当地有一间用几根木桩支撑的危房还住着人。他入户了解实情发现,这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孩子住在里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虽然有危房改造指标给她建设,但她无法筹集到先期建设资金,所以迟迟未动工建新房。

见此情况,曾树华急了,他说:“这房不能再住,必须马上搬出,先期资金问题要马上解决,符合低保救助的要纳入低保救助。”

他随即联系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捐款,资助单亲妈妈建设新房和解决子女读书的问题。同时主动联系建设部门,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解决住房问题。

在曾树华看来,民政工作者就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关心群众疾苦,急群众所急,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给每一位困难群众。

新闻推荐

前交所CEO陈国钢: 发力供应链金融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担负着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作用,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已得到各方共识。为更好地促进深圳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深圳前海金融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