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家庭医生服务,需要多倾听患者的声音
短评
针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激励机制不完善、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措施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改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制定个性化服务包,一对一服务,减少随机就诊比例。
此次通知亮点颇多,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薪酬、职称上对家庭医生强化激励,通知规定,至少70%签约服务费由团队自主分配,并增加基层医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二是就提高服务质量提出了硬性要求,被提及最多的是“家庭医生为签约患者看病时长不低于8分钟”,这一数据并非空洞的要求,因为按照通知规定,家庭医生服务将减少随机就诊比例,做到连续服务、综合服务。
对家庭医生强化激励并不意外,针对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成常态的问题,以往的分析主要将其归咎于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确,家庭医生过去被给予厚望,但在规划与实际落实两个层面存在较大落差,预期中家庭医生是最好的社区医疗模式,高效且能满足个性化医疗消费的需求,但由谁去承担这些工作,又该花费多大的成本,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显然估计不足。
实践阶段家庭医生往往背负了繁复庞杂的工作,这样的定位显然与其地位、待遇都不相匹配,签而不约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梳理通知提出的激励措施,服务经费主要由团队自主分配,增加基层医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激励,它们未必能立即产生作用,但逐渐落实的话必然产生化学反应,吸引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加入其中。
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举措上,通知要求“为签约患者看病时长不低于8分钟”。客观地说,这一要求目前看来稍显机械,毕竟8分钟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看病时长达到8分钟并不意味着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就会提升。8分钟做了些什么,医生的工作是否给患者真正带去优质的服务,对于类似问题,这样的时间数据无法作出回答。
当然,可以将其理解为阶段性的要求,在探索家庭医生模式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评估体系的情况下,这一要求未必科学,但可能比较现实且具操作性。当然,立足长远,显然不能满足于这样的硬性要求。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到底如何,患者最有发言权。在很多患者的预期中,这当然是一种便捷的医疗服务模式,如果真正能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人们也愿意为此埋单,甚至可以进一步想象,一旦工作得到认可,高附加值的服务也会获得相应的市场空间。这种逻辑很好理解,它提醒我们,在改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政策选项,但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体验得到切实提升,必须在医患互动中完善家庭医生的工作。
只有患者真正感受到家庭医生带来的好处,继而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感,这一医疗模式才能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尤其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家庭医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从那些具体的举措中寻求看得见的进步。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赫袁佩如通讯员/粤交集宣)笔者近日从广东交通集团监控中心获悉,清明假期前一天及假期3天,全省高速公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