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加强就业指导,让“择业期”不再成为“迷茫期”

深圳特区报 2019-04-09 06:22

择业期加强就业指导能够实现人才、高校、用人单位多赢。人才可以通过实践获得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用人单位能够发掘出更符合自己与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高校与教育部门也能实时了解到就业市场的变化,为不断改善教学找准方向。

■ 王森

4月8日,广东省教育厅宣布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以下简称择业期)政策。有了择业期,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升学时可以更从容,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毕业两年内,博士研究生毕业五年内,均可享受与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我国高校培养人才制度独特,“应届生”往往能够获得就业政策、考学政策倾斜。广东此举延长了“应届生”保鲜期,给予了那些踏出象牙塔的社会新鲜人更宽松的就业环境,他们可以更从容地选择职业,也有了“试错空间”,西方常见的去旅游、创业或是参与公益组织的“间隔年”(Gap Year)也不会成为中国学生眼中的“奢侈品”。“择业期”对于用人单位同样也是利好,“应届生”规模扩大丰富了他们“校园招聘”的“用人池”,有益于实现“高质量就业”。

但“择业期”要想真正提升就业品质,成为人才与用人单位双赢的好政策,还需要配套适当的就业指导,否则“择业期”可能沦为“迷茫期”。

打开网络经验交流平台,有很多尝试“间隔年”的年轻人感慨,如果“间隔年”缺乏规划,一味以“开阔眼界”为借口四处漫游,只会白白浪费时间,也有一些毕业后频频跳槽的“新鲜人”分享经验,走了半天,发现还是“原点”最适合自己。“择业期”给了毕业生更多自由,但与自由一起附加的,是更多“自我管理”的责任。

两年的时间,利用好了,可以让人终身受益,浪费掉了,在知识更新迭代迅速的当下,很可能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淘汰。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在择业期内追踪毕业生动向,倾听他们的需求。对于那些觉得自己“入错行”的毕业生,高校、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不妨与他们坐下来谈一谈,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毕业生能力、性格与单位需求不匹配,还是薪资待遇不能使人满意,或是行业前景黯淡或是用人单位制度、氛围不佳?发现真问题,才能把一句“入错行”转化为下次择业“入对行”。而对于那些不急着就业,想要“间隔年”的青年,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创业者、公益家担任他们的“间隔年导师”,把“间隔年”过得有意义,变成“学制延长期”,才能真正增长人的才干与阅历。

谁的青春都会迷茫,走出象牙塔,面对更复杂的社会,青年人可能会走弯路——“择业期”政策本意是给年轻人“犯错”提供更多宽容,但这种宽容不能成为“放纵”,给发现问题留时间,为解决问题留余地,才是“择业期”的初衷。择业期加强就业指导能够实现人才、高校、用人单位多赢。人才可以通过实践获得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用人单位能够发掘出更符合自己与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而在更关注人才需求、单位需求后,高校与教育部门也能实时了解到就业市场的变化,为不断改善教学找准方向。

新闻推荐

广东推出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毕业两年内,博士研究生毕业五年内,在就业、升学方面享有与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据新华社电广东省教育厅8日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推行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毕业两年内,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