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荔枝女神”“情根深种”27年 记“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惠聪教授
王惠聪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毕业,考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1995-1998年攻读果树生理学硕士学位,师从高飞飞副教授,完成学位论文“荔枝果皮开裂易感性的机制及其调控”;1998-2001年攻读果树生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黄辉白教授,完成学位论文“荔枝果实成熟过程种色泽发育、糖代谢及激素调控研究”,2001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园艺学院果树生理室任教。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园艺系研修1年,指导老师为LailiangCheng教授。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有2项,是多个农业部和国家级课题的骨干成员,2014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4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2015年组织申报了广东省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认定,任中心主任。2016年组织申报了广东省现代农业荔枝科技创新中心,任中心主任。2016年作为长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入选重庆“巴渝学者”人才计划。2019年3月,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华农情结:结缘荔枝,导师教诲
王惠聪是1991年参加高考的,成绩位列县里第一名,当时第二名去了厦门大学,第三名去了南京大学。而她坚定不移地,以第一志愿高分走进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果树专业。
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是王惠聪的儿时梦想。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王惠聪,年仅5岁便已经成为家里农忙时节的“主力军”,下田插秧。拮据的童年生活,让她知道农民生活的不易和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幼年的她便亲眼见到过技术员下乡指导,“指导过的田地和没指导的,产量差异很大。”“如果能掌握这个科技……”小小王惠聪的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问及为何在众多农学专业中选择荔枝,王惠聪开玩笑地说:“可以有很多荔枝吃。”在八九十年代,荔枝是“富贵果”。水果不是千家万户的日常,王惠聪说起童年时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几个普通的椪柑。
从本科大一开始,除了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出国,王惠聪27年来如同一棵硕果累累的“荔枝树”,扎根华农一方天地。儿时的经历让她做出选择,而华农的黄辉白先生是王惠聪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的人生。
回忆起已故的老师,王惠聪感激地说:“当时经常被骂,不过被骂后总能反省改掉许多不好的习惯。”黄辉白是国内著名果树生理学者,也是新加坡归侨,十分重视英语。而英语一直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王惠聪“胸口的痛”。回忆起三次备考英语六级的经历,她感慨说:“很卖力地准备了,可是没方法,在哑巴式地学习英语。”结果失败收场。黄老师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人啊,一定要有追求!为什么你的英语不能好呢……”他以一个英语基础差但高分通过托福考试出国的师兄为例子,鼓励并教导她如何学习英语。老师的循循教诲,让王惠聪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王惠聪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完全背下来。“过了六级后,我在英语学习上就"开挂"了。”王惠聪之后便通过了选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外语考试(过去称PETS5级,现称WSK)。
铭记着导师的教诲,王惠聪对荔枝果实发育生物学和碳素代谢开展了全面系统研究,缩小了荔枝果实成熟生理与其它几大水果如苹果、葡萄等研究水平的差距。
她也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技术推广二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论文18篇,其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0。参编专著4本,申报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相关研究成果为服务全省水果产业发展、保持我国荔枝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服务:让岭南荔枝走进千家万户
“让荔枝走进千家万户,努力使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吃到岭南荔枝。”让“富贵果”不再富贵,这是王惠聪和她的同行们一直在努力的。
从事荔枝的研究工作已经25年,她深入研究荔枝产业涉及的瓶颈,比如开花难、坐果难和保鲜难等课题。“果树产业属于应用型,如果没有实践,就没有生命力。”为此,王惠聪经常在田间进行试验、生产,同时也会用掌握的新的栽培技术策略来给农民做培训,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工作。
比起工业产业等有“经费”来源,农业科研更偏向于“公益性”。农民根据实践提出要求,王惠聪他们会作为专家组进驻增城等荔枝主产区,在国家体系的资助下进行科研帮扶。“与农民的交流,是双向性的。”农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他们在研究中努力解决问题。
作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首席的科学助理,她还通过与茂名、深圳、泸州等体系试验站合作,在广东和四川荔枝产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布置的科技扶贫任务。2017年3月依托长江师范学院,王惠聪入选了重庆市高校“巴渝学者”人才计划,积极推动成立市级研究中心“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准备工作,组织召开了“长江上游龙眼荔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讨会”。王惠聪的工作,对于我国特晚熟龙眼荔枝的产业部署,加快特晚熟龙眼荔枝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有重要意义。
依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以园艺学院院长为首席专家的学校团队一直致力于荔枝的研究。王惠聪自豪地说:“华农对荔枝的研究,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保持着前列的地位,科学的进步不可能是一个人成就的。”
教书育人:生活中亲和,学业高标准
华农2016级博士研究生谢丹容是王惠聪的学生,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她参加考研复试,在园艺学院办公室。面试结束,谢丹容收到了王惠聪的第一份礼物——一本关于荔枝学的专业书。
学业上,王惠聪老师是一位严苛的“大朋友”,陪伴着度过实验室的时光;生活上,她是“母亲般的存在”,嘘寒问暖。“老师平时很疼我们学生,听说校门口一家饺子店很好吃,就买来一起吃。”师从王惠聪的硕士研究生杨明超笑着说。但对于科研论文,王惠聪坚持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亲自带学生采样,耐心指导。
2001年留校至今,王惠聪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18年。“教学相长”,这是黄辉白先生教导她的,也是她一直在坚持着的。站在讲台上,台下的学生全神贯注,求知欲旺盛,王惠聪笑着说,“有劲。”
两门本科生课程,三门研究生课程,年授课平均150学时;每年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课题研究;农村和果园的技术实践推广……王惠聪在繁忙的日程中努力挤着时间留给家庭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王惠聪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指导魏永赞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在读博士研究生吴子辰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国内培养项目资助。
从2009年作为导师招生,王惠聪已经带过八届学生,共17名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而每年从三四月荔枝开花到收果的这段时间,是王惠聪和她的学生们最为忙碌的时期。采集样品、调查、研究,王惠聪带着学生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点,有时候甚至连晚饭都没吃。“这是老师的常态。”谢丹容带着对老师悉心教导的感激之心向我们诉说。
而日出而作,日落未息,则是王惠聪和学生们平时出差到各个果场的日常。采摘样品,收集数据,指导实践……繁忙的“农活”,让他们经常没有时间走出去吃一顿午饭。2016年的3月,在深圳西丽果场,王惠聪和她的学生排排坐,每个人手捧一个盒饭,在太阳底下对着彼此傻笑。这个场景至今存留在谢丹容的手机相册里,“王老师真的很能吃苦!”
“做果树研究,要学会等待,一年只有一次开花时间,错了就要再等一年。如果是用杂交育种,周期就是七八年了。”可是人的生命有限,对于王惠聪而言,科学研究一刻不可松懈。
文/图华农宣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唐星报道记者昨日获悉,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凡列入环境准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