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马骏: 34年专攻“广东癌”,患者生存率世界领先
马骏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病例分析。杨森摄
中国鼻咽癌的病例占全球47%,尤其在广东地区为高发,因此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马骏投身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已有34年,他带领团队制定了世界先进的4项诊断新标准、1项放疗新技术和3项综合治疗新方案,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鼻咽癌诊治体系,使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7日,他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由于位置特殊,靠近脑部等部位,难以手术切除,但鼻咽癌对放疗敏感,因此主要采取放射治疗的手段,即用加速器产生放射线,从体外射入杀灭肿瘤。
“只有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才可以更好确定治疗方案,避免治疗过重或过轻。”马骏说。他牵头利用大宗病例数据分析,从2008年开始持续改进了鼻咽癌的分期标准,使得10%的患者避免了过度化疗,20%的患者得到更精准的化疗。他提出的4项标准均被美国AJCC分期标准直接采纳,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至今。
放疗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且会伤害到毗邻的正常组织及器官。对此,马骏团队首次绘制了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危险地形图”,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疗中33个正常器官的保护图谱和安全剂量标准,降低了鼻咽癌局部复发率,显著提高了放疗的安全性。目前,该图谱已被国际同行下载2万余次,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马骏另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贡献,是研究出了放疗和化疗结合的新模式。
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的治疗指南于1998年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采用同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但马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治疗方案后,患者副反应很大,会受很多苦,却似乎没有明显获益,而且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耗时8年,马骏团队完成了一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结果最终显示辅助化疗并不能使中国患者获益,国际通用14年的“教科书”经典治疗方案由此改变。马骏团队还在原来双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药,并且把放疗后的化疗挪到放疗前使用,在全国开展了一个480例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一方案能够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高8%。
“我们正在开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研究,争取让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进一步提高到90%以上,让鼻咽癌成为历史。”马骏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胡良光李秀婷
通讯员余广彪杜晓京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3月27日电(记者荆淮侨)记者从27日的广东“科创12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港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