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水污染防治不遗余力 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获得者邱静教授
立足本职,成果斐然
30多年来,邱静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在工程水力学、温排水泡沫污染机理及防治研究、水资源研究、珠三角水沙科学等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她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新的治水思路,开展水资源前沿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并关注河(湖)长制的相关研究,在取水户监控系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广东省水权交易制度研究、水生态文明研究与实践、河(湖)长制工作方案、考核办法、一河一策等方面都成果斐然。邱静主持完成的大型泵站无压进水流道特性及整流关键技术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获201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邱静创立了核电水安全保障及影响技术研究体系,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国核电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获得了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017年,邱静在低水头、大流量、低弗氏数水利枢纽工程的泄洪消能及拦、防导沙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特别是在温排水泡沫污染机理及治理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她和同事们一起创立了物理消泡方法,因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等等。
从事水资源研究以来,邱静教授先后主持和负责完成180多项科研、生产项目,发表论文近80篇、获得专利2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特等奖1项。这些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广东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国家和广东省水利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突出贡献。
不畏艰难,团队齐心协力
邱静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钟表一样,带领团队奔波于大小河流进行调研,为做好水污染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治水是个系统工程,要摸清"家底",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因河施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每到一条河流,邱静和她的团队都要调查收集入河排污口、面污染源、污染负荷等诸多信息。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作为水资源保护领域的专家,邱静发挥自身优势,在河(湖)长制工作方案、一河(湖)一策、万里“碧道”建设等方面,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研究。
去年夏天,为做好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研究团队在高温天气下到多地调研。时间紧、任务重,成员们丝毫不敢松懈,白天黑夜连轴转,最终圆满完成核查工作,为污染治理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对邱静而言,这样的出差已是家常便饭。
“我身后有一个年轻而有战斗力的团队。”邱静的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90后”,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她经常组织开展科研工作交流会,为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积极做好新人培养工作,锻炼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搞水利本来就不是件舒服的事情,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没有抱怨过。”邱静说。
不忘使命,尽责履职
去年,邱静教授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她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一年里,邱教授充分发挥自身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的专业优势,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她经常参加省人大的一些地方法规立法过程以及一些政府重要报告的讨论,特别是在广东省水污染攻坚战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今年,她向省人大会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关注农村水污染防治及日常专业化管理的建议》。她在建议中指出,当前,广东省治水工作已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重视农村水污染治理是打好水污染攻坚战的关键之一。农村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拿出绣花的功夫认真对小型养殖户和分散的生活污水开展规范治理,为广东省水污染攻坚战助力,通过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广东的新农村建设早日迈上新台阶,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广东水乡风貌。
工作之余,她不忘投身公益,和家人一起为广西贫困山区中学捐建图书馆、设立教育基金,用爱心为山区儿童实现梦想插上翅膀。
邱静女,汉族,1962年7月生,广西昭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岗)。1983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士学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水利部“5151人才计划”部级人选。现任广东省水科院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河长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水利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生态委委员,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水利学会的省水利科技奖评审专家等。
文/综合图/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诗敏通讯员温丽琼)记者昨日获悉,区中医医院将联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于3月23日(明天)9时至11时30分在区中医医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