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多“岁修”少大修
近年来,有关文物保护的话题备受瞩目。记者获悉,广东拟启动“岁修”资金为珍贵文物保“健康”,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每年将获3万元维护文物资金。
何为“岁修”?顾名思义,就是每年有计划地进行维修保养,以确保其安全、外观等。平时修修补补,可避免大修大补,这是生活经验。对文物而言,同样适用。历史文物饱经岁月沧桑,轻者弱不禁风、小病缠身,重则早已“风烛残年”。对它们细心呵护、加强日常“照料”,不仅可以节约大修的巨额开支,对文物保护而言也是必要之举,能助文物“延年益寿”。
那么,如何做好“岁修”?资金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对此,加大投入力度很有必要。据报道,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今年内出台相关文件,推动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今年内将拨款2000余万元,用于全省7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养维护。2000余万元、711处,这对文物保护而言是重大利好,当然也意味着工作繁杂、责任巨大。切实把钱用好,把工作做细,把监管抓细抓实,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人”也必不可少。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人都知道,文物修复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做好日常养护,意味着需要更多行家里手。加强统筹谋划,及早行动,因地制宜地培养一批能做好文物日常养护的“医生”“护士”势在必行。(夏凡)
新闻推荐
政务直通车 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成立十年 累计投入善款8300万
11日,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庆典大会暨三届三次理事会在广州举行。据悉,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成立十年来,累计投入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