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履职周末加班、举办研讨会、到基层调研……广东80后代表履职忙
全国人大代表罗振。
全国人大代表杨飞飞。
全国人大代表苏荣欢。
全国人大代表李先兰。
在去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多名新当选的广东团80后人大代表首次亮相。这些初登两会舞台的年轻代表有哪些特点?关注什么问题?去年一年如何履职?在正在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间隙,南都记者采访了四名来自基层的80后代表。
罗振
周末加班腾出更多时间履职
今年32岁的罗振是典型的“技术男”。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扎根韶关,一直在从事技术工作。2017年4月,他所在的工厂从欧洲引进了一套自动化装备,招标价格2500多万元,罗振带领着团队花了半年的时间对装备进行研究,在2017年9月即实现了对装备的国产化改造。
“原来2500万的设备,我们只用370万元就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可以说是彻底地国产化。”使用新设备之前,24个人有2万吨产能,而改造了装备之后,同样是24个人,产能达到了12.8万吨。
去年,罗振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开始了他的履职生涯。参加调研、联系群众、开会……当了代表之后,罗振的生活更忙碌了,关注的圈子也从技术扩展到了时政、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
履职工作和本职工作起了冲突怎么办?罗振笑言,他都会处理得很好。“现在我最主要的两件事就是工作和履职,一般来说,如果家里没有特别的事情,我每个周末、节假日都会回单位上班,已经形成习惯了,要把工作尽快处理好,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履职。”
罗振有个厚厚的履职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平时为履职搜集到的资料,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感受和建议的线索。“这是报纸的报道,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翻开履职笔记本,罗振向记者介绍说,平时只要一有觉得需要记录的东西,他都会记在这个笔记本上。
来自制造业的罗振很关心制造业体系中的技术工人的现状。去年,首次参会的罗振向大会提交了《抓紧培育制造业高水平稳定的技工群体的建议》。今年,作为来自粤北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振又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以来,虽然成效初显,但同时也存在工作推进不平衡、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例如机构不全,力量薄弱,整体推进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薄弱,资金紧缺,使用偏慢等等。因此,他提出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
杨飞飞
为产业工人发声的人大代表
2003年,18岁的杨飞飞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富士康科技集团,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22岁那年,杨飞飞被提拔为代理课长,担任培训中心助教的重任。二十八九岁时,杨飞飞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0岁这一年,他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8年,33岁的杨飞飞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时间,这位基层85后人大代表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产业工人的权益相关话题,希望能为他们发声。
杨飞飞说,从产业工人到工厂基层干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每一次身份上的转变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思维上的改变,以及全新的体验。过去的他常常泡在车间里,而现在的他,更多是待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来自不同地方的产业工人找他,请他帮忙解决实际困难,他再把这些问题搜集起来,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再看组织能不能解决。
“履职一年时间,我感到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杨飞飞说,自己计算了一下,去年共举办相关研讨会议12场、培训4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10次、举行宣讲会2场,还有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和困难点,以便提出有质量的建议。而这些让他累并快乐着。
作为基层的代表,为产业工人发声,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又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杨飞飞来说,产业工人的需求,他在一线做了多年,自然十分清楚。而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需求,则要面临着很多繁琐的问题。产业工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深圳这座以制造业发家的城市中,现今依然占据着相当的比例。而从深圳推及到全国,了解产业工人的所需所求,为产业工人发声,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苏荣欢
为外来务工人员争取权益
“从2008年到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的数量大幅增加,”谈及自己为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工程师苏荣欢说,这是时代给的机会,是因为国家对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关心、关注。
其实,苏荣欢更是这个时代的奋斗者。贫困家庭出身的他,努力读书完成学业,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佛山高明,从一线普通工人做起,通过加班加点的学习、拼博,到入选第二批“佛山·大城工匠”,再到成为“80后”全国人大代表,苏荣欢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今年是苏荣欢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二年,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是他关心的群体。他说,“我是来自这个群体,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去年,苏荣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建议》,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详细回复。
今年,他又带来了4份建议,其中2份与外来务工人员有关:一份是建议加快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配套改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另一份则是有关随迁人员父母,苏荣欢把他们称为“老漂族”,他希望完善随迁父母医疗保障,实现异地就医享受当地待遇。
苏荣欢介绍,他的建议、议案都是来自身边。例如,关于“老漂族”异地就医的问题,就是从身边同事那里了解到的线索。他介绍,有位同事把母亲从湖南接到身边,由于气候不适应,同事母亲生病了,“老人家看了病就觉得医药费贵,报销也很不方便。”
得知这个情况后,苏荣欢又向身边更多同事了解,发现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后他联合一名东莞的人大代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向人社部门了解情况,最终形成了这份建议。
李先兰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权益
2003年9月,19岁的李先兰踏上了从湖北开往广州的列车,开启了人生全新的旅程。成为广州德爱康纺织内饰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车缝工后,李先兰的工作十分繁忙,“流水线的工作停不下来,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是常有的事”。虽然累,但李先兰还是利用休息时间琢磨怎么改进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李先兰善于观察,也喜欢思考。后来,她把原来单独对每个座椅皮面折边再剪开的工序,改变为先把每个皮面折边,再统一裁剪处理,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工作效率也提高很多。由于出色的业绩,入厂的第二年,李先兰就当上了班长。
当上班长的李先兰继续发挥自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贡献了不少“发明创造”。2013年,德爱康成立巾帼创新工作室,李先兰成为工作室负责人。6年以来,工作室取得不少亮眼成绩:30项技术改革创新、生产效率提升1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700多万元……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李先兰当选了全省劳动模范,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李先兰的责任感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她最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去年全国两会,她带去了三个建议,都是和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相关的。今年,她带来了关于加大女职工生育奖励假保障的建议。她建议通过建立生育奖励假期生育津贴保障制度,以及建立生育保险费浮动费率制度进行解决,给育龄女职工比例高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保险费率,降低企业使用育龄女职工的成本,提高企业使用育龄女职工的意愿。
李先兰也依然关注创新,从改进生产工序,到进行生产设备微改造,再到成立创新工作室,解决世界裁断工艺的难题,一直是李先兰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
统筹:吴璇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陈燕傅静怡吴璇实习生罗清云阮舒婷叶玉佩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黎湛均
新闻推荐
广东代表团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代表们认为草案充分体现了平等和保护的精神 让中外各类企业同台平等竞技
信息时报北京讯(特派记者何小敏黄艳张玉琴蔡晓素)昨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外商投资法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