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动粤港澳共建森林生态网三地正共同编制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摘要]三地正共同编制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广州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公园环境优美。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广东省以绿道建设和实现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迄今累计建成绿道18019公里,广东省以改善城乡生态面貌、增进居民生态福祉为主要目标,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广东省也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森林保护与发展网络建设,构建粤港澳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全省完成18019公里绿道建设
被称为“最自然、最生态、最有趣”的深圳“龙华绿环”今年1月30日正式开通,全长27.9公里,展现羊台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沿线山、水、城、高铁的优美景观,让市民在繁华都市中也能“零距离”拥抱自然之美。
这再度刷新了深圳绿道的里程和颜值。如今,深圳已建成全长超过2400公里的绿道网络,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湖,形成绿色竞争力,引领市民走向绿色低碳生活。
绿道是一个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
自2010年起,广东省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绿道建设。广州作为省会和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在各大城市中最早起步,迄今已建成贯穿全市的3400公里绿道。而深圳已建成总长度约2443公里的绿道网络,平均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
在全省累计完成的18019公里绿道建设中,省立绿道6024公里,市立绿道11995公里,形成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的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绿道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特别是驿站、停车场、公共目的地、社区体育公园日趋完善。
在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看来,在高速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广东依然保持了绿水青山。广东已初步走出一条环境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标杆。
打造绿道“升级版”形成绿色生态网
近年来,广东推动绿道网向绿色基础设施升级,打造绿道“升级版”,推进城市公园、乡村公园、森林公园、带状河道海岸绿地、环城防护林带绿地、城乡楔形绿地等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与绿道连通形成有机绿地生态网络。
如今,广东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去年广东六项污染物指标年评价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连续4年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其中全省和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
以深圳为例,市民骑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省立绿道。深圳还结合绿道建设成果,规划建设贯穿东西部远足径,主线总长超过300公里,将一个个森林郊野公园串联起来。如今,相约徒步穿越已成为深圳人最崇尚的休闲方式。
广东的绿道,不只有供游客跑步和骑行的游憩线路,更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其目的是要像串珍珠一样连接沿途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以及各种公共服务场所。譬如广州绿道网络,便串联起全城数百个景点,形成几十条精品绿道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多达数千万人次。
珠三角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
广东省绿道的建设是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发展的一大抓手,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则实现绿色发展的全覆盖。随着深圳、中山“国家森林城市”的建成,珠三角如期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全省森林城市建设由单个向群体发展,由单一层次向高度融合拓展,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提质的良性互动,统筹构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森林小镇是广东省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广东省自2017年初率先在全国启动森林小镇建设,建设休闲宜居、生态旅游、岭南水乡等三类森林小镇,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镇、村延伸,补齐乡村绿化短板。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做好森林小镇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全省各地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创建森林小镇,开展生态旅游,如广州增城区派潭镇绿道乡村游、中山市南朗镇名人故居生态游、佛山高明区明城镇森林康养休闲游、茂名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游、韶关南雄市帽子峰镇银杏游、韶关乐昌市九峰镇桃李梅花游、汕头南澳县后宅镇海岛风光游,带动全省城镇、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将构建粤港澳森林生态网络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珠三角地区强化全域一体的发展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推进森林生态屏障、绿色生态廊道、城市生态绿核、森林生态服务、绿色生态水网、自然生态文化等六大建设任务。通过网络化布局、组团式发展、全域性覆盖,统筹生态一体化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
例如,通过“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创建,广东省率先探索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指标,打造了森林城市群建设样板;率先启动森林小镇建设,3年共认定70个镇(街道)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率先探索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建成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341个;同时,在全民共建共享、“心中播绿”等方面也探索了有益经验。这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也促进经济发展。正如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所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搞好了,生态环境服务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也就加大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也会更高,发展的质量也将更高。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环境学博士胡振宇看来,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说明了城市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透露,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粤港澳三地正在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纵深拓展,也是深圳乃至全省打造生态文明再上新台阶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既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持国内引领、迈向国际一流,又有利于探索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
南都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也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森林保护与发展网络建设,主动对接服务大湾区发展战略,重点在森林生态修复、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育、自然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构建整体联接、互融互通、协调发展、共建共享的粤港澳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数说
建设绿道
自2010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绿道建设,目前全省累计完成18019公里绿道建设。广州已建成贯穿全市的3400公里绿道。深圳已建成2443公里的绿道网络,平均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
生态环境
去年广东六项污染物指标年评价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连续4年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其中全省和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
森林小镇
目前,全省申报备案建设森林小镇的镇(街道)有170个,其中已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的有70个。建成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341个。
绿色屏障
5年来珠三角地区完成碳汇工程造林120.7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98.7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1.8%。
同时,5年来,珠三角新增森林公园135个、街心公园442个、湿地公园11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建成湿地公园113个、乡村小型湿地1000个等。“目前珠三角建成森林公园482个,普遍实行免费开放,通过‘创森’珠三角各地基本实现‘300米见园,500米见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统筹:南都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张小玲
采写:南都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张小玲刘军通讯员林荫
摄影:南都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陈辉
新闻推荐
缉毒、射击、尸检、反诈 新时代女警样样行 记者走近5名广东优秀女警,感受“铿锵玫瑰”的别样人生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付怡通讯员粤公宣张毅涛陈玉敏马焕伟做警察,就意味着:万家团圆时,他们依然坚守岗位;面对罪恶,他们以血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