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正释放更大活力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榜首
一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为广东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去年6月广东省作出“1+1+9”工作部署,学习贯彻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抓,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也是全国科技创新的大省。根据2018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广东在2017年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后,继续稳坐榜首位置。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正在引领全国。
创新驱动
115个政策礼包护航科创
去年6月,广东省作出“1+1+9”工作部署,其中重点强调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广东省近些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南都记者统计,从2013年至201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15个与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省科技厅牵头或共同牵头制定的政策文件35个。
在政策推动下,2017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65%,技术自给率达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2018年,广东省蝉联区域创新能力榜冠军,其中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排名全国首位。
实际上,广东在科创领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广东统计信息网资料显示,广东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343.63亿元,同比增长15.2%,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配套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此,广东省加快建设在粤大科学装置集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推进颠覆性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知识产权保护同样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数据显示,广东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全国第一,深圳更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专利保险示范城市。而在上下游配件方面,广东在汽车配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等产业已基本打通全产业链条,新创意新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制造样机再批量推向市场……
创新驱动着广东的高速发展,如今,广东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万多家,居全国第一。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企业超过3000家,入库培育企业数达到2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800多家,在孵企业总数超过2.4万家。同时超过2.7万家企业已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
研发领先
科创环境优渥造就民企百花齐放
广东优渥的科创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诸如华为、大疆、格力、比亚迪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行业龙头企业。
走进东莞昼夜不息的工厂,“机器换人”正演绎科技进步下的时代景象。在流水线上,工业机器人一停一顿地挥舞着手臂,完成了产品的搬运、装配和分拣。这些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到喷漆、压铸、上下料、抛光打磨等领域,重复着单一枯燥的工种。
而在毗邻东莞的深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革命,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名片,也带动广东经济的加速腾飞。
作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中心之一,广东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也是传统制造业的中心。而在新时代的命题下,这座“世界工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训新兴产业的重任。为此,2018年8月,广东制定了《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创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某种意义上,一方面广东优渥的科创环境铸就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这些不断投入研发不断踊跃创新的企业,也成为广东科创的内在动力,助力广东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工商联发布了民企“500强分析报告”,其中,深圳企业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896.90亿元的研发投入、14.86%的研发强度远远领先其他公司。在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广东省民营企业的比亚迪也以62.66亿元研发经费、5.92%的研发强度排进了前五的榜单。
广东省的科创氛围离不开一大批敢闯敢想敢做的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的制造业多是靠引进外来技术,自主创新不多。”过去六年来,格力电器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到今天1.3万人的研发团队,从3个研究室到14个研究院。“制造业的发展,一定是以自主创新为前提。”董明珠说。
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说,过去的一年里,光启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覆盖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城市海量实时动态目标数字化的能力,将现有“点状卡口式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升级发展成为“全域无感认证”“海量目标追踪”“高质量大数据经营”的智能覆盖网络。
绘就蓝图
大湾区在科创领域将迸发出更大活力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前海科创投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亚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包括深圳前海在内的三大创新特别合作区。前海接下来将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前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王亚武介绍,去年,前海出台了前海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接下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也将出台。下半年还将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科技创新政策总体架构》,该政策除了针对创新创业载体,还包括创业人才、创业基地,以及一些科技项目等,基本涵盖整个科技创新生态链。
在创新生态的空间方面,建设用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计划于今年建成。前海还计划在桂湾区打造“粤港澳青年创业区”项目,作为前海首个聚焦产业加速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和立足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科创平台。
“前海是个新区,过去空间不足是制约前海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今年我们把科创空间作为前海一个重要突破的方向。”王亚武相信,有更多的空间保障,那前海的创新创业发展也将有更大空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也表示,大湾区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从目前广东科研体制创新的情况来看,以深圳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的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相互融合,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圈。“如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大环境之下,采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我相信广东科技创新人才会进一步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统筹: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刘晨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程洋陈紫嫣刘晨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栋通讯员曾祥龙、袁榛阳、王正)拿得起解剖刀,开得了枪,科学指挥出警,服务群众满意,这就是新时代的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