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广东新闻> 正文

壮大“粤派批评”需推出五大实力举措

南方日报 2019-03-03 07:14

●黄伟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早些时候,广东文艺评论界提出“粤派批评”,出版了《粤派评论丛书》和《珠江文派》书链以及《珠江文评》,颇有影响。在新的一年里,应当继续努力,使其持续发展,不要昙花一现,变成鲁迅早年反对的“空头文学家”之类的“空头”评论派或评论家。因此,我建议通过推出五大实力举措来壮大“粤派批评”。具体如下:

一、建设实力阵地。文艺批评主要是对现实的文艺现象和文艺形象进行评析的行为和方式。这种行为和方式,必须通过媒体发表出来,公诸于众,才能产生批评力和影响力。从近代“粤派批评”的代表性人物梁启超到当代“粤派批评”的倡导者萧殷,都是以报刊阵地进行文艺批评的,没有《新民报》《新小说》就没有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离开《文艺报》《作品》《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副刊,以及《当代文坛报》等广东和全国报刊,就没有萧殷的文艺批评,也就难有当代的“粤派批评”。从《粤派评论丛书》所选的代表作也可以看到,大都是入选的评论家在各种报刊发表的文章。所以,必须要有文艺评论阵地,有阵地才谈得上有实力。现在广东文艺批评表面上看平台甚多(包括纸媒、网络),实则不多,特别是缺乏专门阵地,仅有一本专业性文艺理论评论刊物《粤海风》。应加速阵地建设,以发挥“粤派批评”的实力。

二、发出实力声音。广东评论界在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当时全国和广东的现实和创作实际,以于逢的长篇小说《金沙洲》的讨论,反对文艺批评概念化倾向,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发出了广东文艺批评的实力声音。在出版的《珠江文评》中也会清楚看到,书中所选文章,都是“粤派批评”家在百年文艺批评的热潮中针砭时弊的实力强音,都是有批评力、有影响力的实力声音。可见真正发现时代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发出批评声音,才是有实力的声音。当今全国和广东的文艺评论界,不是没有值得注意的倾向,而是欠缺真正的发现,尤其是欠缺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声音。“粤派批评”要做到名副其实,必须针对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倾向积极发声,无论是对正能量的褒扬或对负面倾向提出批评都是如此。

三、构建实力理论。文艺批评是批评的理论,又是理论的批评;既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批评,更要从批评升华理论,才是具有实力理论的批评。《粤派评论丛书》现已出版的《大家文存》和《名家文丛》所选各集,在其所处年代都是中国包括广东文艺领域颇具建树的理论成果。《珠江文评》所选的评论文章,大都是从百年文艺评论掀起的9次热潮中提出或概括出新理论之作,如20世纪80至90年代先后提出的“岭南文化”“朝阳文化”“第三种批评”“诗意批评”“珠冮文化”“特区文学”“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女性文学”“现代新诗评”等,这些理论都曾促进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此外,对著名作家欧阳山、陈残云、秦牧、杜埃、吴有恒、萧殷、黄秋耘、黄谷柳等人的研究和作家论,对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和评论,也都是领潮争先。所以,今天的“粤派批评”应当特别重视和传承在构建实力理论方面的精神和经验。

四、培养实力队伍。现在人们已清楚看到,“粤派批评”与“珠江文派”一样,曾经一度“有实无名”,造成如此低调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未能将已经形成规模的作家和批评家群体视为“文派”,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个作家批评家群体所具有的实力。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已逐步建立了一支作家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主要是作家协会骨干,他们既要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又要投身创作实践,有少数是专业作家,不担任领导职务。在这支队伍中,多数作家从事小说、散文、剧本创作,少数由于领导或编辑工作需要而做一些文艺批评工作,如萧殷、杜埃、秦牧、周钢鸣、华嘉、黄秋耘等,专业的文艺批评家几乎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粤派批评”和批评家队伍的存在鲜为人知。

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批评家队伍已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主要成员除上述萧殷等作家协会领导人外,多数是两种身份:一是报刊出版单位的编辑,如《南方日报》的张绰、关振东、余素纺(陆梦羊),《理论与实践》(现《学术研究》)的杨越、林文山(牧惠),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岑桑、易征,《作品》的易准、庄犂(黄培亮)、林蓓之(黄树森)、沈仁康,《羊城晚报》的周敏(杨家文)、余蜀(高风)、贺朗(王有饮)、梁水台(梁国治)、章里(张正吾)等;二是高校中文系教师,如中山大学的楼栖、吴宏聪、陈则光、陆一帆、吴文辉、郭正元、金钦俊、王晋民,暨南大学的杨嘉、曾敏之、饶芃子、黄展人、吴世枫,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的李育中、廖子东、蔡运桂等。这两支队伍都是业余从事文艺批评,但却肩负起专业文艺评论家的重任。由此可见,要振兴“粤派批评”,就要吸取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既要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也应当在培养业余批评队伍上着力,尤其应当在报刊出版单位和高校中间发现有潜力的文艺评论人才。

五、打造实力基地。由于报刊出版单位是文艺批评的主要前哨阵地,要有高度文化文学素养的人士才能担当职责,同时,这个阵地又是以编辑业务的实践来锻炼培养文艺人才之摇篮,而高校中文系是培养文学教学研究人才的重镇,负有文学批评的职责和培养文艺批评人才的任务。所以两者既是培养“粤派批评”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又是推动“粤派批评”向前发展的重要基地。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广东先后发起了关于小说《三家巷》《金沙洲》和关于“典型社会性”等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大讨论,多次轰动全国,都是由广东报刊出版单位和大学中文系协同发起和进行的。当时的“粤派批评”队伍,就是在这些大讨论和日常的批评活动中不断涌现、接受锻炼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派批评”队伍又取得了更大的飞跃发展,其主要经验也在于此,值得我们继续发扬。例如广东各大高校中文系现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可考虑增设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基地,在教学上加强针对广东文学创作实际现状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安排在校学生投入当今文艺批评实践,并纳入学生的测试成绩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考察范围;各个报刊出版单位,在发挥本有职能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建议加大对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扶持力度,鼓励本单位有文艺爱好和专长的人才投入文艺批评活动,为培养能编、能写、能评的文艺“多面手”提供条件和机遇,也为广东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去年进展如何?这份“成绩单”告诉你

过去一年,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展如何?近日,2017年入围“双一流”的五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18年度相关建设的进展报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