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争当创新型经济发展排头兵
创新理论核心观点
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
企业家精神源于适宜的体制机制激励。
经济体系中需要具有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繁荣的信贷市场,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收益的重要推手。
非均衡的经济增长和不完全的垄断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常态。经济发展总是处在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均衡增长路径和完全市场竞争才是经济发展的特例。
政府协调和激励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政府调控和熨平商业周期波动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近20年来,经济学中的熊彼特学派声誉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作为创新理论、经济史分析和商业周期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自己《经济发展理论》的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是均衡理论所宣称的消费者需求变动,而是生产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现在的生产要素,即创新。经济发展是创新打破旧均衡、推进新方式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创新理论重建了经济学理论大厦,其中若干要义对新时代广州转型发展,仍有不少指导意义。
创新和经济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并非单一的技术研发,要真正能够让创新的技术成果实现经济上的进步,需要企业家精神和投资家的配合。同时,要改革不适应新经济系统的制度和政策。如果以进化论来看待创新和经济发展,则创新需要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
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即科学技术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和体制机制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联动创新,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产品性能的升级换代、工艺技术的优化改进。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和商业化程度是基础,也是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革注入新的动力,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崭新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形态。
组织结构系统创新要求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后,及时地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技术发挥效用。如生产的组织结构——从流水线、精益生产到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皆依赖于运输技术、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面临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组织将会发生巨大甚至颠覆性变化。相应地,流通、交换、消费以及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都将随之而变。
体制机制系统要配合技术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来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
当下,曙光初现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展现了新的特征:以数据、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开发,需要新思想、新创意、新知识,从而在前三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把物质、能源和信息结合起来,突破时空的局限,使物理世界和人类活动轨迹两大网络联接成一个可以自动化、智能化的统一网络中,进一步提升人类控制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可见,这次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创新,更加需要依赖科学技术和人类智力。我们相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物联网建设、自动化机械与机器人的普及应用,将是人工智能革命成熟的主要标志。
因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加上国家的科研能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就成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中国40年改革开放,就是创新创业发展史
中国经济奇迹在短短40年里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实质上,这4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在改革开放总方针下的创新创业的发展史,它十分符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先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继而是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尤其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进行的改革。这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激发了生产要素活力,产生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其次是进行了三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举世惊叹。一是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我国运输系统陈旧、缓慢、短缺的局面。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升级。三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法治精神和社会平等为宗旨的社会治理任务,为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方向。
那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如何取得先机呢?仅从技术和产业水平评估中国的现状,我国仍有一些工业技术还处于2.0水平;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研发上,中国已经开始跨入第二梯队,正在奋力追赶第一梯队。因此,要与正在进行工业4.0升级的强国同台竞争,工业技术和工艺水平还需要补上3.0的差距。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在保障创新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
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与路径
再好的理论,也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制订相应的最优政策,充分挖掘要素潜力,才能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那么,广州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利用创新驱动增长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呢?
一是广州具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广州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商贸之城,商贾如织,货通四海,商贸繁荣长盛不衰。这种优势培育了广州具有良好的包容性、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进行新尝试,这对知识的传播、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技术的商业化十分有益。
二是经过四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广州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化工业、造船、汽车、日化、信息技术、服饰箱包、食品加工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新浪潮中,这些优势工业具备良好的转型升级的潜力,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先进。无论是硬性的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还是软性的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广州在国内都具有比较优势。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与深港澳会更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广州也具有国际交流与协作的丰富平台,利用得当,能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助力。
但同时,也需看到广州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还有需要加强补足的地方。一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弱。虽然广州因良好的商业环境助推了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能力,但在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并不理想。二是培育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实事求是地扎实推进,切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是企业家精神缺乏。广州不乏企业家,但在近年的创新创业浪潮中,像马云、马化腾、任正非和王传福这样具有敏锐眼光、意志坚定的企业家并不多。四是需要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和活跃的投资环境,加快风险投资孵化创新企业的速度。五是提高维护市场规则的法治执行能力,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曾经在改革开放之初,叱咤风云勇于创新的广州,在新时期能否再立潮头,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机遇和挑战并存。广州应该抓住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肩负起中心城市应有的责任,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研发、企业家精神培育、营商环境优化,下真功夫、苦功夫和巧功夫,努力争当创新型经济发展排头兵。
(许晶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嘀”,车主周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写着“尊敬的粤通卡用户,您名下的粤通卡余额较低,请您确保卡内余额充足,以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