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进步了,爸爸却‘退步\’了” 广东一扶贫干部上初一的儿子作文讲述父亲的工作
南方农村报记者李思敏
“儿子刚上初一,此前未与他过多提及扶贫工作,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观察力和感悟。”年初八,彭彬在从广州回湛江雷州市那毛村的路上,收到妻子发来儿子彭秉丞写的作文——《父亲的工作日》。这篇约1200字的作文,让彭彬颇为意外与感动。
“要了解村民,就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村民”,彭秉丞在作文中如是写道。《父亲的工作日》是彭秉丞在春节期间写的寒假作业,以一位扶贫干部儿子的身份,记录对父亲工作的所思所感。
孩子初知扶贫为父亲感到自豪
“班里同学的父亲,大都在广州工作,听说有些在大企业,有些在大机关……都蛮自豪的,我不清楚到底是怎样子的,反正放学后经常可以接他们回家。”父亲因工作特殊性无法接自己放学,大概是彭秉丞对父亲工作的第一印象。尽管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同学的羡慕,但他还是表示体谅父亲的工作,并为之自豪,“我的父亲,他的工作非常特别,非常辛苦,但也非常重要,他的工作就是——扶贫”“他和几个叔叔组成了一个工作队,因为他会那边(那毛村)的方言,再加上以前在河源扶贫(工作做得)非常成功,还去缅甸当过志愿者,所以他是工作队队长。”
驻村三年,每逢寒暑假,彭彬都会接彭秉丞到那毛村住几天,“既能陪他,也能让他接触农村基层,感受农村生活”。彭秉丞通过在那毛村体验生活的经历,对父亲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心生崇敬。
为了解村民变成“土爸爸”
2016年5月,彭彬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工作小组队长,奔赴那毛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三年多来,贯彻“争取三周回一次家,确保四周回一次家”的口号,彭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
“工作队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也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队长却一直是我父亲”,彭秉丞深知扶贫工作不易,父亲每晚都要工作到很晚,还惦念着不在身边的家人,“我不敢想这样的压力有多大,在那种环境里,村子进步了,人却退步了。”
彭秉丞所说的“人”退步了,并不是指贫困村里的村民退步了,而是自己父亲和扶贫工作队的其他队员。
“他现在跟之前比,变得更加焦虑,仿佛任何时候都在想事情,说话也少了,甚至对许多新潮的东西都不太了解了,整个人都有点农村化了”,彭秉丞发现父亲并非是个例,工作队的叔叔也是如此,“去年去时,有个新来的叔叔非常开朗,但今年再看,已经比较内向了,行为也不一样了。”彭彬解释道,待在农村与待在城市不一样,个人形象不多讲究,通常穿着大裤衩戴着草帽就入户了,“到了村里,常常一脚泥一脚水,新潮的东西也用得少,可能他来时看到,就觉得爸"土"了。”
彭秉丞知道,父亲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扶贫任务,“要了解村民,就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村民”,但他也在为父亲担忧,“想要做好工作,就得坚持,但在那种压力下要如何才能坚持下来?”他问父亲:“你这么辛苦干了三年,还没成功吗?”父亲告诉他,“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但村里的工作还有很多。”
策划执行一肩挑驻村干部要全能
按原计划,今年4月彭彬将结束驻村任务。但因组织对他的信任,决定让他继续留在那毛村,完成整个扶贫攻坚任务,“驻村时间从三年延长到了五年”。
“精准扶贫是个光荣的使命,也是责任重大的任务”,彭彬愿意留下来帮助村庄发展得更好,但压在肩头的重担,常常让他喘不过气。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彭彬不仅要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任务与监管,还要处理村民间千奇百怪的事,“驻村后才发现,问题和挑战远超预计,什么事情都能找上你。”
驻村干部是个挑战性极大的综合业务岗位,既要做策划者,也要做执行者,还要善后,彭彬笑称,“跟孙悟空一样,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得会。”
三年来,彭彬带领村民组建农村合作社,打造“福平”牌番薯,带动农户增收;建成1300平米扶贫车间,建立产业脱贫长效机制;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精准带动贫困户上岗就业,成为无人机职业飞手……
扶贫工作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措施让那毛村变化显著。据统计,那毛村52户贫困户共200人,目前已有40户共187人脱贫;已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已超9000元。“未来两年,工作队的工作重心将转变为培养本地长效机制,注重那毛村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彭彬认为,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应该让贫困村学会自力更生,不再完全依赖扶贫工作队,“以前是帮大家做事,之后是带大家做事。”
新闻推荐
这位广东女篮中锋近年来以火箭般的速度上位,年仅20岁已经坐稳国家队正印中锋位置 李月汝: 我的目标是打WNBA
李月汝打球非常投入新华社发人物专访“小宝,看球!”“好”——接球,转身,上篮,一气呵成。这位被队友亲昵地称作“小宝”的,便是...